深秋,记者行走在呼伦贝尔巴尔虎草原上,看到辽阔的原野上,金色的牧草一望无际地向天边延伸。牧人们在忙碌地打草、拉草,一派丰收的景象。在公路的旁边,崛起了一座座电厂、露天矿,草原上的工业化气息也非常浓厚。
很多人担心,工业化的发展会不会破坏了这片绿色净土?应该说,没有人比当地人更爱护这片草原。他们明白,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林海,生态系统都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
10年前,呼伦贝尔提出“美丽与发展双赢”的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美丽发展”究竟给这片“绿色净土”带来了什么?
进与退:美丽“优先”
畜牧业、林业曾是呼伦贝尔的支柱产业。然而,传统畜牧业带来牲畜数量快速膨胀,导致部分地区超载过牧。“砍木头”式的林业生产,也使林区的生态受到破坏。
与林业、畜牧业的境遇类似,呼伦贝尔的煤炭生产也曾地位“尴尬”: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各地小煤窑遍地开花,呼伦贝尔也未能例外,它们效益不高,带来的环境破坏却发人深省。呼伦贝尔一度陷入经济落后、生态恶化、民生薄弱的困难境地。
“用1%的开发基点,释放99%的森林草原,走美丽与发展双赢之路”,痛定思痛的呼伦贝尔只有一条路:科学发展。
美丽当头,绝不能无序发展。呼伦贝尔的态度“开门见山”: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绝不准入。
点状布局、集中发展、深度开发、循环利用……
新型工业化在昂首奋进,破坏环境的小企业则在迅速退出。呼伦贝尔陆续关闭了452座小煤矿,对19座小煤矿实施了资源整合,对7座煤矿进行了技术改造。目前,全市共有煤矿41座,平均产能超过200万吨/年,产能规模、技术装备均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
进退之间,2011年,呼伦贝尔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实现114.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7142元和7643元,与10年前相比,分别增长9倍、2.3倍和3.2倍。
点与面:反哺草原生态
反哺草原生态,是呼伦贝尔“美丽发展”的一个重要内涵。
呼伦贝尔沙地是全国四大沙地之一,地处呼伦贝尔草原的核心区域,是呼伦贝尔草原的“心腹大患”。
2009年,呼伦贝尔市公共公益项目“一号工程”启动——呼伦贝尔开始向沙地宣战。至2011年底,三年累计投入资金4.75亿元,完成沙地治理面积314.46万亩。每年保持治理100万亩。
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通过大规模综合整治,呼伦贝尔沙化土地总面积比2004年缩减了36.4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比2004年缩减了8.9万亩。有监测记录以来,呼伦贝尔沙地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出现缩减。同时,治理区内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不足5%提高到目前的30%以上,部分项目区达到了60%以上,保护牧场约1200万亩。
从2002年开始,呼伦贝尔市启动了草原休牧禁牧工程、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草原保护效果明显。以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为例,项目区植被覆盖度平均增加20%—30%,产草量平均提高20—30公斤/亩,植被高度平均增高10—15公分,补播牧草地中优良牧草的比例增加到70%以上。
经过十余年“天保工程”的实施,呼伦贝尔市境内大兴安岭森林覆盖率已由工程实施初期的56.49%提高到现在的76.55%。活立木总蓄积量达8.873亿立方米,森林资源总量首次超过工程实施初期的8.64亿立方米。
大与小:用幸福“提档”
只有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才能让美丽更有气质和层次。呼伦贝尔市提出的“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的发展战略,恰恰体现了个中之意。
2012年元旦、春节前夕,极寒天气袭击呼伦贝尔市。百姓的冷暖牵动着决策者们的心,很快,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投入9000万元惠民补贴,确保困难群众能够温暖过新春、度寒冬。
这仅仅是呼伦贝尔改善民生的若干举措之一。据统计,2011年,全市民生投入达到114.8亿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45%。对于依然欠发达的呼伦贝尔,114亿元,绝非小数字。但这也充分体现了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的发展理念:不发展,没有能力搞民生;发展了,如果不注重民生,那么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
“以民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入推进,百姓的小事就成了政府的大事,而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大”,则因点点滴滴的“小”而来。
于是他们提出建设“幸福呼伦贝尔”的六个指标:宜居的环境、稳定的工作、较高的收入、完善的保障、健康的身体、愉悦的心情……
采访结束,记者又得到一个数据,今年前9个月,有920万国内外游客来到呼伦贝尔,同比增长27.8%。这似乎可以证明一个事实——呼伦贝尔,美丽依旧。
(本报记者 刘伟 高平 本报通讯员 江新辉 更多报道见13版“迎接十八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