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朱子哲学,丁为祥教授的研究,不是通常所谓理论疏解或命题分析的方法,也不是一般哲学史的叙述方法,而是另辟蹊径,采用谱系学的方法。这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中,尚属首次,是一次极有意义的尝试。用谱系学的方法研究朱熹哲学,可以开辟一个观察问题的新视角,有助于理解朱熹哲学的时代风貌和民族性格,也有助于说明朱熹哲学中的一些容易被忽略和误解的问题。该书的方法是新颖的,视野是开阔的。
作者使用这种方法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创造性的发挥。其中,既有史实的记述,又有理论的辨析;既有纵向的贯通,又有横向的拓展;特别是将朱熹哲学放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与社会背景之下,将朱熹其人与其学统一起来,突出了朱熹个人的资质、禀赋、学术性格及其强烈的现实关怀,同时又遵循从现实人生到精神追求,从社会关怀到理论建构这样一条思路,系统地探讨了朱熹哲学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因而既凸显了朱熹哲学的个性特征,又表现了朱熹哲学的普遍性品格,充分揭示了朱熹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
在这一谱系中,朱熹对早期儒家经典“四书”的注释,对前代学者“北宋五子”的检择与承接,与同辈学者(南宋的张栻、陆象山、吕祖谦、陈亮)的相互论辩,都被置于具体情境之下,又以其重建儒家“道统”的方式为线索,全面地展开创造性的理论探讨。凡是涉及朱熹哲学理论之处,时时能感受到朱熹其人的存在;而在事关朱熹的为人处事与实践活动时,又处处能体会到他所关注的理论问题。一个活生生的朱熹与其哲学理论,以及其建构理论的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展示其哲学思想的独特性格,揭示其由以生长的文化土壤,并评价其哲学理论的成就与得失,便成为该书的最大特色。
该书不仅考察了朱熹哲学的学术性格及其由以形成的思想谱系,而且也系统地考察了朱熹哲学的历史影响。这也是其谱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研究意旨说明,一方面,朱熹哲学从元、明、清一直到现当代,何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以至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主流意识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另一方面,朱熹哲学在其发展演变中,何以又会形成不同的走向和命运。作者特别选择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三位学者冯友兰、钱穆、牟宗三为代表,说明朱熹哲学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所遇到的挑战和发展,亦即现代人的不同解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朱熹哲学及其当代命运的深入理解。朱熹哲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现代人对朱熹哲学的研究也是多元的。这三位学者的朱熹研究确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别是冯友兰先生的逻辑理性与牟宗三先生的超越理性,都是通过对朱熹哲学的反思和判定,建立了各自的哲学体系,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朱熹哲学的现代价值与现代影响。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体现了作者对朱熹哲学及其现代发展的深刻理解。
在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对话的背景下,朱熹哲学向何处去?这是当代中国哲学必须面对和正视的问题。作者的研究和述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丰富的知识谱系,表现了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代关怀,以及对中国哲学文化发展前景的认真思考。就此而言,该书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并将以其深刻性而引起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