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千村调查”: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31日 13版)
    学生们在山村采访农户并填写调研问卷。资料图片
    2008年千村调查项目出征仪式。

        关于本期主题

     

        “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从2008年至今连续5年间,上海财经大学组织学生开展“千村社会调查”(以下简称“千村调查”),探索与实践财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收获了育人实效,引起了社会关注。

     

        千村调查是上海财经大学“十一五”“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也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之一“财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的重要内容。它创立之初就被列为科研项目,集社会实践、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有专门的科研经费,聘请海内外著名学者作为首席专家指导项目运行,组建以本校社会学系专业力量为核心的培训团队,为项目实施提供业务指导与人员培训;从校党委到学校各部门、各学院,都直接参与到“千村调查”中来,建立了一套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

     

        自2008年开始,千村调查分别围绕“农民发展状况”、“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农民收入状况”、“粮食安全”和“农村文化状况”五个主题组织学生奔赴全国各地实地调研。5年来,9439人次学生参加,走访了31个省、市、自治区的5178个村庄、56830户农户,形成调查报告近3500篇,其中不乏“挑战杯”全国一等奖、上海市特等奖及一、二等奖作品和全国核心期刊公开发表的文章。

     

        如何评价千村调查?在上海财经大学95周年校庆之际,学校与本报联合召开了“千村调查5周年总结暨创新人才培养座谈会”,专家、学生就此各抒己见——

     

        首席专家如是说

     

        余红:(第一期首席专家)

     

        我们为什么要去农村?在中国,不了解农村其实就是不了解中国,不了解农村也就不知道我们国家有怎样的未来。五年千村调查,医疗、粮食、文化等一个个主题的深化,确实让学生在了解农村中培育起家国情怀。

     

        社会调查作为知识传授很简单,但要让它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中,让不同的人掏心理话,是需要实践的。千村社会调查项目的培训和实践,切实提高了学生们的能力。

     

        俞卫:(第二期首席专家)

     

        我们的特点是将首席专家带进来,使一个一般的社会调查上升到对中国农村政策的摸底。这样,我们的思考会更深入、更全面。

     

        另外,做社会调查,怎么规范化?目前,这个项目还只是正常教学之外的一项工作,如果这件事成为我们教学环境中很重要的一点,怎么把它完善和融入教学系统中呢?现在每年的新生基本都在参与我们的社会调查,怎样将它规范化,是非常重要的。

     

        吴方卫:(第三期首席专家)

     

        这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国情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在课堂上我们有思政课,有国情教育课等等,这是黑板经济学,学生们走下去以后,通过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总结和归纳,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变化,以及需要同学们去奋斗、去改善的地方。

     

        这是最接近现实的素质教育。通过走千村访万户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在素质上获得了很大的锻炼,包括写作、研究、学习、人与人的交流等等方面。

     

        刘小川:(第四期首席专家)

     

        这个活动的效果非常明显,主要特征是全方位培养了学生,学生通过这个活动不仅了解了社会,认识了社会,而且身体力行地参与进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当中,我觉得这对学生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作用。

     

        从专家组的角度来说,做这样一个项目,前后要用一年半的时间,要倾注很多精力,没有什么经济效益,也不一定有什么学术上的成就,但是我们愿意这样做,为什么?因为,作为教师,我们的学生如果能有成就,毕业后能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就是我们的价值体现。

     

        朱为群:(第五期首席专家)

     

        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去了解当前中国的状况。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理论与现实的反差、城市与乡村的反差、文明和落后的反差、思想和行动的反差,激发他们的意识,包括问题意识——他们会想为什么有这个反差;忧患意识——从落后的地方可以看得到,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改革意识。

     

        从学生们调查后提交的论文来看,他们把所学和所观察调查的东西有了很好的结合,但还缺少总结,要再提升论文的水平。

     

        学生代表如是说

     

        曹东勃:2008年暑期,我报名参加了第一期千村调查活动,回到家乡的一个自然村进行调查后,撰写了两份调查报告。2009年,在学校大力支持下,我们的研究团队撰写的调查报告先后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上海赛区特等奖。2010年博士毕业后我到华东理工大学任教。现在,我继续关注和进行农村研究,可以说千村调查是我个人职业生涯和研究道路的一个重要起点。

     

        基于从学生到教师的这样一种身份转换,回望千村调查,我认为这项活动意义重大。首先,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国情复杂性和基层现状的理解和把握。第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自然科学的研究主要发生在实验室中,兴趣居主导地位。人文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本身,只要我们走入社会这个实验室,看到众生疾苦、世间百态,就会受到触动,产生一种责任意识、家国情怀,进而将这种情感冲动和人文关怀理性化地表达出来,化作严谨的学术研究。

     

        对这项活动,我还要提些建议:第一,注重统分结合,更多地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科学设计年度调查主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由组合,鼓励以团队形式集体进驻自然村或行政村,在摸清基本情况和完成调查主题的一般性要求之后,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并展开深度调研。第二,注重团队合作,鼓励学生之间利用调查平台、基于共同的研究兴趣形成合作团队,把千村调查这一活动对于教学科研的带动力、辐射力向后续延伸。第三,注重区域研究,可考虑适时开展基于长三角的农村研究专题研究。

     

        管梦佳:2009—2011年,我连续3年参加过千村社会调查活动,撰写了三篇专题调查报告和三个典型案例,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主要体会有以下三点:

     

        一、参加千村调查是一个加强学习、拓展知识的良好载体。为了做好三个项目的调研,我系统地学习了农民医疗保障、农民收入和粮食安全三个方面的理论文献、专家观点、政策措施、农村做法等相关知识,尽管还很肤浅,但是这些坐在教室里是难以学到的。在每一个暑假里都做一个课题,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在自己的人生中也是一种难得的历练,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参加千村调查是一项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措施。每一个调查项目,从立项、审核、通过、实地调查到调研成果的形成,这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付出了很大的艰辛和努力。但是,我觉得付出的劳动是十分值得的,因为从中不仅使我的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人沟通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等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也积累了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三、参加千村调查是一条走近农民、感受农村的有效途径。我们的调查研究工作面向农村、面向农民,进村入户向村干部了解,向农民群众了解,其中包括农民企业家、农民个体户、种粮大户、普通农民、困难家庭等,切身感受在农村的发展变化中、在农民的创业致富中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困难和问题,从中深受教育、深受启发、深受思考,与此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孙世龙:今年8月,我与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两位同学一起组队到辽宁大连普兰店市大刘家镇麦家村进行了首次农村文化领域的千村调查。

     

        首次走出校园,我们第一次了解到实地调研的困难,更被以前不知道的乡情震撼。我们开始关心国情,理解中国。这段经历让我们第一次理解了课本上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制定原因的介绍,也第一次知道了老师口中的那些矛盾原来不是空穴来风。千村调查要求我们同时对村委会和村民进行调研。基于此,我们也就更能够知道政策实行之难,矛盾化解之难。我们看到了管理者的努力和执政方的渐进式改革,这是农村的希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