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性丑闻揭出英国“名人膜拜黑暗面”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6日 08版)
    吉米·萨维尔赵和平绘

        随着英国广播公司(BBC)已故主持人吉米·萨维尔性丑闻事件被曝光,性侵受害者拨打求助热线的人数激增。英国首相卡梅伦24日在议会上表示,英国皇家检察署启动一项紧急调查,核查2009年终止对萨维尔案件调查的原因。首相卡梅伦还表示,对这桩“着实令人震惊”的案件,BBC应该“正确看待、妥善调查”。

        皇家检察署2009年曾收到四项针对萨维尔的检举,均是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性侵犯案件。但是当时皇家检察署没有起诉萨维尔,给出的原因是受害人“不愿意配合警方调查”。这起丑闻已使BBC陷入自1922年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

        英国警方14日透露,BBC已故电视节目主持人吉米·萨维尔涉嫌40年间性侵犯未成年少女,受害人可能多达数十名。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从两周前开始,陆续有超过10名受害人站出来指认,萨维尔曾经性侵包括未成年少女在内的多名女性。这一切发生在他事业如日中天之时。面对自己无法撼动的媒体名人,许多受害少女都选择了保持沉默。

        吉米·萨维尔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家喻户晓的当红主持,英国广播界首屈一指的明星。吉米·萨维尔还曾经是一位热心的慈善家,常常呼吁为残障儿童捐款,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还在1990年获得了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头衔。去年10月29日,85岁的萨维尔去世。但去世不到一年,光环还未褪去,他人生中狰狞丑陋的另一面就被曝光。

        丑闻曝光后,英国社会为之震惊,人们感慨一代电视明星沦为“污水坑”时,萨维尔生前所在的英国广播公司BBC也被愤怒包围。舆论质疑这家“世界最大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不仅纵容恶行,而且试图“掩盖”这起骇人的丑闻。因为在此之前,BBC曾撤下有关萨维尔丑闻的新闻报道。还有指控称,恶行并不仅限于萨维尔,BBC内部曾传染“性侵文化”。在各界压力和受害人指证下,警方已经开展刑事调查。警方通过340条线索,已经与40位萨维尔的潜在受害者有过接触,正式记录12条性侵罪名指控,预计会有更多的受害者出面指证。萨维尔的罪行似乎波及全英国范围,大曼彻斯特郡、兰开郡、北约克郡和泰赛德行政区等多地警方接到报案,14家地方警局协助伦敦警方开展调查。最早一起案件发生在1959年,最晚的是在2006年,也就是说他的罪行长达40年时间,涉案之多,已创英国的历史纪录。

        如今,当这一切终于遭到曝光时,全英国人都感到“肮脏、愚蠢、内疚和愤怒”。愤怒的民众为了发泄不满,跑到萨维尔的墓地,给他的墓碑上涂满了“强奸犯”、“恋童癖”等字样。为了防止这些报复行为“破坏整个墓地的安宁和尊严”,萨维尔的家人在10日凌晨偷偷移走了萨维尔的墓碑,把它掩埋。

        最骇人听闻的是,这一切罪行,并非被严严实实地掩盖起来。在BBC内部,许多员工知道,甚至默许它的发生。女演员朱莉·费尔南德斯说,她14岁参加萨维尔主持的电视节目时,萨维尔就在全是人的演播室里对她动手动脚。曾在BBC担任司机的老员工透露,他从萨维尔的住处载过12岁的少女,“她情绪崩溃,一路哭着回家”。当时BBC的员工里,有不少人都对萨维尔的丑陋行径略有耳闻,“但多嘴的人很快就被革职”,因为害怕失业,他们只好保持沉默。去年11月,BBC的王牌调查节目《新闻之夜》曾经制作了一期针对萨维尔的调查节目,但迫于高层压力没有播出。此事被BBC员工曝光后招致舆论猛烈抨击,指责BBC包庇犯罪。虽然总裁恩特威斯尔坚称自己并未干预《新闻之夜》的播出,但是对公司的内部邮件调查与员工采访显示恩特威斯尔在欺骗群众。现已查明,停播的决定是在《新闻之夜》开播的48小时前做出的。随着调查的推进,如果这些信息得到证实,英国广播公司总裁恩特威斯尔无疑将被起诉。

        英国副首相尼克·克莱格说,他不明白此事为何隐瞒了这么久,他认为BBC或警察局里肯定有很多人知道此事。“我能想出的唯一解释,就是‘名人文化’的黑暗面,甚至是‘名人膜拜’的黑暗面。”

        2011年7月,英国销量最大,影响力名列前茅、拥有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丑闻被迫停刊。BBC现在又因主持人性侵犯丑闻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这些接二连三的重量级媒体和名人曝出惊人丑闻,不仅震撼了英国社会,也必然使人们对西方媒体所标榜的公信力和价值观产生新的看法。

        ( 本报驻伦敦记者 戴 军  本报伦敦10月25日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