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16版: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专版    上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重构现代政治话语体系

    作者:人民日报 卢新宁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6日 16版)

        中国新闻奖特别奖再次授予任仲平文章《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不仅是对人民日报评论的一份肯定,也是对新舆论格局下主流媒体改革探索的一种支持。

        雄辩滔滔的评论文章为何能够感人?宏大严肃的政治题材何以打动人心?我们的体会是,只有重构现代政治话语体系,才能让主流媒体的声音传得更远。

        这个体会,包含了我们对党报评论需要创新求变的认识。评论是所有新闻作品中最具政治性的一种,党报评论更深具政治功能,讲究政治正确,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工具。然而,在思想多变、观念多元的新媒体时代,如果我们仅仅锁定不会犯错的意识形态,简单重复政治正确的理论逻辑,则不仅不会有好的传播效果,还会适得其反。人民日报政论如果不能有所突破和创新,即便拥有权威的优势,也难免知音渐少。

        这个体会,也蕴藏着我们对政治传播现状的思考。当今中国,社会舆论中存在三种话语体系,一种是网上活跃知识分子的批判性话语体系,一种是社会上表达各种诉求的民间话语体系,一种是传递政党主张、国家意志的治理者话语体系。党报评论无疑是治理者话语体系最为突出的体现,在三种话语体系的交流交融甚至交锋中,能不能求同存异、最大程度地弥合分歧争端,能不能引领舆论、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和作用。党报评论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必须打造与时俱进的现代政治话语体系。

        何以铸就这种话语体系?我们的体会是,必须承续红色政党文化传统、接纳现代政治文明价值、考量当前社会民众诉求,在各类社会群体中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形成社会共识。红色资源只要发掘得当,就能够赢得草根百姓的共鸣,形成正面宣传的强大气场。红色资源中,也蕴含着成长的蓝海。这些年,人民日报评论部要求评论员们铸就自己的“红色地平线”,让大家系统研读党史、各种史料,从中找到理论依据和思想素材,将之融入评论写作之中。不只是《选择》一文,“走转改”系列评论员文章中,我们论及恽代英、邹韬奋、范长江的言行;“换届之际看政德”系列评论员文章中,我们引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的论述,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展现了党中央机关报评论的独特气质和话语气场。

        有人说,新闻工作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从积极的角度理解,它体现的是反思和进取的意识。虽然《选择》一文幸运获奖,但在打造现代政治话语体系的道路上,我们还需更多努力,需要更宽广的视野、更充足的知识储备、更放松的表达、更敏锐的社会观照,以不负大家对人民日报政论的期待,不负党报评论工作者的使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