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36万余件,取缔网吧等非法互联网经营场所200余家,拆除非法卫星电视接收设施10000套……这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是“文化卫士”的身影,他们兢兢业业捍卫着文化这方净土。
“没有硝烟的战场是我毕生的坚守”——孙宗超
憨厚、不苟言笑,这是青岛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版权监管与执法处处长孙宗超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这个52岁的山东汉子,在一线从事“扫黄打非”和版权执法工作已经30多年,是岛城众多“文化卫士”中的排头兵。在日常执法过程中,咒骂、侮辱、扔砖头、挥棍棒……孙宗超已经数不清遭遇过多少威胁。为了抓捕夜市上的黄碟贩子,他带领队员夜间寻访,白天再联合公安人员组织抓捕,常常一干就是几昼夜。在抓捕时,贩黄人员挣扎逃跑,暴力抗法时有发生。“万一遇上个不要命的可怎么办?”家里人为孙宗超捏着一把汗。
一次,孙宗超带领队员到台东步行街查处一家销售盗版音像制品的店铺。店主见势不妙,叫来几个身纹刺青的彪形大汉,把孙宗超团团围住,威胁到:“不出三天找出你的家。”面对这些恐吓,孙宗超和他的同事们毫无畏惧,沉着应对,有理有据地摆事实讲政策,最终店主心服口服地接受了处罚。
每一件大案要案的查处,都是一次战斗。多年来,孙宗超和战友一道深入出版物市场一线,连续组织查处了王克南、邹美红、苗德林等一系列大案要案,其中,有在全国影响较大的“5·19”、“9·12”等大案要案,有效地净化了青岛市的文化市场。孙宗超说:“‘扫黄打非’工作,关系着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关系着国家形象和祖国未来。坚守住青岛这方没有硝烟的文化战场,是我毕生的追求。”
“工作在路上、在车上、在家里、在春天里……”——刘成爱
在“队容镜”前扶正衣冠,是刘成爱每次出征前的常规动作。如今他也这样要求青岛平度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全局上下。刘成爱说,“这面镜子是为提醒全局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更是为了尊重每一位执法对象。”
2011年1月,平度市组建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兵”和“将”归于刘成爱一身。建局伊始,没有办公地点,遇到有人问及工作地点,他总是笑着回答:“工作在路上、在车上、在家里、在春天里……”他带着激情,白天马不停蹄“跑青岛”,夜晚披星戴月查资料,很快平度市文化市场执法局从1个人到3个人,再到如今的35个人;从没有办公地点,到现在的65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刘成爱带领着平度文化执法局屡创佳绩,成为山东省县级市人数最多、配备最齐全、机构最完善的局。
执法中,刘成爱提出“让当事人给自己说情”,这就最大限度地压缩了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空间,最大限度地给了当事人自由选择的空间。刘成爱告诉记者,“这样做要求执法人员必须熟知法律法规,告诉当事人该受到处罚的范围,让当事人自己选择,当事人自然会选择处罚最轻的。但如果有下次,就只能是加重处罚。这样不仅将执法过程变成了普法、学法和用法的过程,还使执法人员和当事人不至于产生冲突,为和谐、文明执法奠定了基础。”据统计,平度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自成立以来,共办结了51起案件,无一起投诉。
在执法中,接到亲朋好友的求情电话是常有的事。在大是大非面前,刘成爱和同事们没有犹豫过。他们跟费尽心机拉关系的非法经营户说,“只要你们守法经营,根本就不用找我说情。但你们要是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我就不客气了。”
在平度经营音像制品的老李告诉记者,今天的执法人员不再是简单的“撕单子、掀摊子”,而是真心实意地帮我们解决困难。以前对他们是“怕、恨、躲”,如今更多的是理解、信任和支持。
“上百万双眼睛期盼着你”——戴秀华
在江苏省兴化市文化综合执法这一亩三分地上,戴秀华兢兢业业地坚持职守,连续5年获得省市级嘉奖。
“千人骂万人恨,它是青少年的陷阱。”在兴华,人们到市政府上访,给市长写信……请求管管这里的网吧。
2007年4月6日,戴秀华调离坐得稳稳的国土所第一把交椅,来到了倍受兴华父老乡亲瞩目的文化综合执法大队。“领导千挑万选把你派到这个岗位上,上百万双眼睛期盼着你。”这话,采访中戴秀华操着苏北口音重复了不下三遍。
没有硝烟的文化战场看似没有真刀真枪,但在日常执法中,遭遇谩骂、扔砖头、挥棍棒也是家常便饭。戴秀华已经数不清5年来遭遇过多少次威胁,连老婆孩子也没少受威胁。但外表略带书生气的戴秀华坚持原则,从没后退一步。(本报记者 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