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

    虚拟战场上的“开路先锋”

    ——记南京军区某指挥自动化工作站高级工程师单懿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3日 01版)

        今年春天,全军首个军用“软件园”落户南京军区某指挥自动化工作站。担起“软件园”筹划、设计、组织和管理工作重任的,就是这个站的高级工程师单懿。

     

        单懿是推进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开路先锋”:组建首支网络安全防护分队,攻克信息网络安全防护难题数十项;近年参与数十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攻关,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8项;3项成果列装全军,被评为军区“首届东线尖兵”。

     

        千里走“单骑”

     

        这是一次精彩纷呈的网上指挥对抗演练,红蓝双方依托战区指挥信息网络相距千里异地同步参演,双方指挥员在“虚拟战场”上运筹帷幄、好戏连连。

     

        某指挥自动化工作站监控室内,单懿的眼睛像鹰一样盯着每秒数以万计的指挥信息,运用某网络值勤系统进行精确高效管理,确保“信息血脉”实时通畅。

     

        对现场演练的部队指挥员来说,军队信息化网络就是作战指挥的工具,可谓是人人皆知,个个熟悉。但鲜为人知的是,指挥网络的值勤系统源代码还是单懿在11年前甫出校门时写下的。

     

        2001年6月,单懿放弃留校的机会,毅然来到某指挥自动化工作站。当时,军区的信息化网络就像拿着算盘统计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车辆,数据分析耗时费劲不说,误差还非常大。站里多次组织人员攻关突破,却屡试屡败。情急之下,站领导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这个任务交给单懿。

     

        刚出校门的单懿开始了“千里走单骑”般的独立闯关。他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的进行网络分析,向母校老师请教、到网上搜索,很快完成系统的设计。他把战区指挥网络每个角落都仔细摸了一遍,不仅实现了指定的功能,还根据一线人员需求进行了拓展。1个月后,这套系统一经投入使用,就把战友们从繁杂的人工计算中解脱出来,检测速度和精度也实现质的跨越。

     

        单懿一战成名。人们多方打探他的底细,直呼此人“来头不小”:他“十年磨一剑”,毕业于“军中清华”国防科技大学,是军区引进的第一位计算机网络博士,在校就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国防科大师生眼中的“传奇明星”。

     

        赞美声中,单懿没有止步——决定对指挥网络“动手术”。原来,在网络值勤时,单懿发现,升级后的军队信息化网络套用原来的通信指标,网上信息不经区分蜂拥而上,犹如拖拉机、农用车挤上高速公路,导致网络速度比蜗牛还慢,核心信息经常被堵塞。

     

        一秒钟的战机可能就决定战争胜负。单懿坐不住了,他大刀阔斧进行系统重构,制定网络“交通规则”,划出“快车道”、“超车道”,经过上万次测试,终于试验成功,网络通信速率加快数个等级,通信质量也明显提高。

     

        搭建“烽火台”

     

        网络监控室里红灯闪烁,警报长鸣,一种新型木马病毒大肆入侵战区指挥网络,扫荡虚拟空间如入无人之境,大有“木马屠城”之势。

     

        前所未有的病毒“危机”让值班员傻了眼,其他人也是束手无策。情况万分危急。单懿奉命赶到现场,在仔细分析“敌我”态势后,采取节点封控、重点“剿杀”等战术,对入侵病毒进行“分割围歼”,打了一场漂亮的“网络反击战”。

     

        木马病毒全线溃败。当别人在现场暗暗庆幸时,单懿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深知没有可靠的安全屏障,网络就永无宁日,决心为战区信息网络构筑一道固若金汤的网上长城。

     

        从一张白纸起步,单懿对战区信息网络进行全面扫描,综合分析各种因素,从技术手段、政策法规、值勤管理、工作机制等环节入手,搞好“顶层设计”,解决“疑难杂症”,成功构建了网络安全综合防护体系。

     

        单懿并不满足。他在各级安全中心安装节点系统,构设多层“防御堡垒”;研制出“战区指挥自动化网安全值勤管理系统”,搭建网络信息“烽火台”,成功解决指挥网安全事件多级别危害评估和分布实时响应的难题,实现对网络地址资源的控制和安全值勤管理的统一,大大提高了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突破“信息烟囱”

     

        本是一场没有悬念的较量,一支优势占尽的“红军”,却因为指挥所开设在“蓝军”伏击阵地上,遭受猛烈攻击,指挥瘫痪,全盘皆输。

     

        演习之后,一位军区领导忧心忡忡地说,长期以来,战区指挥网络传输必须依托有线信道,就如同武士的“软肋”,在未来战场上只会时时被动。指挥员的忧虑,激发了单懿军人的血性。他把一份攻关计划送到领导的案头,说一定突破这个不易攻下的“信息烟囱”。

     

        指挥信息网络由有线向无线延伸,是无数网络建设者的梦想。有人曾依托无线短波装备进行试验,但没有成功;也有人试过微波信道,同样折戟而归。

     

        单懿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胆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出利用卫星接收装备实现无线传输的设想。

     

        单懿义无反顾地在一丝“光线”中摸黑前进。直接组网行不通,他就多重转换迂回包抄;信号衰减严重,他就采用设备反复增强;传输速度缓慢,他就另辟蹊径搭建信息“网桥”;在经历成百上千次失败后,终于实现连续稳定的无线网络传输。

     

        当年“马失前蹄”的部队指挥员听说此事后,立即向军区申请,强烈要求第一个列装该系统,准备在演习场一雪前耻。

     

        “单懿这个人胆子大,什么活都敢接,什么风险都敢冒,而且总能干好”,南京军区某指挥自动化工作站站长李立峰这样评价自己的“爱将”单懿。

     

        2011年,单懿领衔的某项目再次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事关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工程,是信息系统向武器平台和作战分队延伸的重要环节,是信息化战线上“国之利器”剩下的最后一个“链环”,更是多年来迫切需要解决却始终未能解决的难题。

     

        又是一场异常艰苦的攻坚战。他带领课题组对数百个子系统结构进行重新调整,攻克了数十个技术瓶颈,终于在技术鉴定前,高标准达到了总部提出的要求。后来,该系统成为全军相关领域的“国家军用标准”,定型后被总部列装全军。

     

        (本报特约记者 王余根 本报通讯员 黄建东 胡春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