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特区是一个小社会,镶嵌在大的社会环境中。只要人才特区还具有特区的特殊性,就说明社会大的环境对人才成长还不如特区的小环境有利。
运用社会学社区建设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可以让我们审视我国人才特区发展的成熟度。笔者认为,人才特区应不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也是一个社会的概念,特区同时也是一个社区。
人才特区的社区特质
社区是一个西方的概念,表示一种由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人们加入这种团体,并不是根据自己意愿的选择,而是因为他们生长在这个团体内。经过多年的发展,基于农业社会的社区概念及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是通过社区建设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却依旧如昨。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社区建设由行政部门推进,从理论领域进入实践领域。最初,社区建设多侧重于基础设施、居委会组织建设等。1991年,面对急剧的社会变迁以及单位人社会的解体,中国提出了“社区建设”的发展思路,其目的在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国家减少干预,强化社区功能,公民通过自助、互助和他助,发展居住地域的服务与管理等,使居民增加情感归宿和认同,逐步实现社区自治。
当前,各地的人才特区建设大多数还没有真正关注社区建设的问题,但是要想使人才特区得到健康发展,人才特区的社区特质必须加以培养。因此,社区建设应该作为人才特区建设的题中之义,在人才特区建设过程中加强社区建设。
社会资本效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成为许多学科关注的热门概念和分析范式,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乃至历史学等学科的学者纷纷用社会资本概念来解释社会、政治、经济现象。
美国政治学家帕特南在其代表作《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书中提出,社会资本概念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到现在为止,社会资本的概念已经被众多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所认可,并被认为是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等现象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美籍日本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中将社会资本——组织网络、集体价值和文化规范——看成是宏观经济绩效的主要决定因素,认为特定的组织技巧及其依赖的信任关系支持着经济成功的不同社会机会。
人们开始接受这样一个普遍认识:人才特区在一个现代社会通过一些特殊优惠政策聚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类人才,要想形成规模发展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必定需要培养合作网络和社会信任等形式的社会资本,使人才特区能够在社会资本的粘合剂中成为一个有机体,实现预期的政策和制度绩效。
“人才优先”的真正落地
今天的人才特区主要是利用政府的特殊优惠政策在积聚人才,这些政策从长远来看,应该转化为人才所共同认可的网络关系和社会信任,例如靠产业和文化吸引人才。在一个地方有人才向往的事业,有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也有适合人才居住的环境,这就可以产生一种“社会胶”。这种“社会胶”是围绕一种产业、一种技术以及核心人才所产生的“粘合剂”,这个“粘合剂”便能产生人才聚集效应,这实际上是人才社区的聚集效应,是整个生态链配套的结果,因此人才特区的发展目标是人才社区,只有发展为社区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化。社会资本作为这种粘合剂的重要体现形式,是人才特区建设发展的重要纽带。
人才特区顺利发展,就应该是一种健康的社区,这至少应该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框架创意——确定行动机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社区的需求,如何满足这些需求,以及为什么这些需求重要;二是建设社会资本,能够动员社区成员一起工作和共同分享资源;三是动员资源,组织和动员足够的社区成员、金融资源和组织去实现目标。
在人才特区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有意识地逐步培育及建立特区居民和组织间的信任、规范与网络,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建立现代公民社会和增强社区居民社会资本的目的。就像经济特区发展了20年的时间不再是特区,当人才特区不再是特区,而成为普通的人才社区的时候,我国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才能真正落地,才能实现依靠人才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