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1日 星期五

    记者传真

    这个夏季英国收获颇丰

    《 光明日报 》( 2012年09月21日   08 版)
    图为英国奥运选手在伦敦参加庆功游行。

        8年的筹备,44天的轰轰烈烈,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完满收官。本届奥运的口号是“激励一代人”,这个目标没有太多悬念地实现了。在主办方的努力和英国奥运代表队的出色表现下,英国人以自己的方式重温了“光荣与梦想”。作为主办城市,伦敦的理念就是创办一届节俭实惠、利国利民的奥运会。这一点,英国人也轻而易举地做到了。

        首先是务实。这已经是伦敦第三次主办夏季奥运会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外人看来,英国人,特别是伦敦人对这场体育盛事表现出令人不解的淡定和超脱,缺乏“应有的”激情与活力。见多识广的英国人以其超凡脱俗的务实理念,给八方来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各国的参赛选手和媒体记者中不少人用“抠门儿”和“穷酸”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主办方,并举出了诸多实例:好些比赛场馆根本就是“临建”型;开幕式仅花销2700万镑,连雅典和北京奥运开幕式的零头都不到;英国选手夺冠没奖金,因为“取胜就是最好的回报”;奥运村运动员宿舍设施简陋如背包客旅店;主新闻中心能容纳上千记者,卫生间却不分男女,只有小间,谁进谁用,尴尬自知;记者喝水得自己花钱买,不提供免费饮用水;金牌号称有史以来最巨,可含金量仅为1%,勉强够用于表面镀层……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不难看出,全球性金融危机下持续的经济低迷,令原本就更注重里子的英国人,这回干脆连面子活儿也懒得做了。他们考虑的是如何使投入产出比最大化,如何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儿。再举个例子:节俭起见,奥运主火炬就不往高处架了;为了腾出场地,开幕式上万众瞩目下在会场中心隆重点燃的主火炬没着上两天就给灭了,然后挪到不碍事的位置再点上。半路熄火不太吉利是吧?务实的英国人才不管那一套。令人不能不佩服的是,一切从简(俭)之下英国人还就把这奥运大事儿给办了,且办得挺好挺顺。

        其次是借机。伦敦西区环境较好,有历史有年头的建筑较多,基础设施也比较齐备,是传统意义上的“富人区”。相比之下,伦敦东区则比较“脏乱差”,居民生活水平也不高。伦敦市政府以东区的一个废弃工业园为中心,建起了包括奥运和残奥主会场“伦敦碗”在内的奥运村——也称“奥林匹克园区”,意在抓住奥运和残奥契机,以此拉动整个东区的经济繁荣发展。奥运会后,伦敦市专门成立了一个“伦敦奥运遗产发展公司”,在这个公司主导下,从今年10月开始,奥林匹克园区将用1年半时间完成转型,成为一个集高科技企业、群众体育设施、商业中心、居民住宅、绿地公园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社区,极大改善东区民众的生活环境。

        2008年启动的“文化奥运”活动耗资5500万英镑,到奥运开幕几个月前以“伦敦2012文化节”收尾,这大概是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活动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专业和业余艺术家参与其中,活动内容包含了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其中大部分活动节目免费面向公众。英国许多重要的文化艺术机构积极参与其中,比如皇家莎士比亚剧院,七月份举办“伦敦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九月份举办“七国莎士比亚戏剧教学案例研讨会”,同时还与大英博物馆联合举办“莎士比亚展”,借奥运之机将这位19世纪英国大文豪再次推向世界。而伦敦著名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则借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大庆之机,推出一系列“王室今昔展”。凡此种种,各显身手,成功地利用奥运会这一国际平台向世界推介英伦文化。

        第三是自足。伦敦奥运、残奥两会上英国选手总共获得63金、60银、62铜,奥运奖牌榜名列美国和中国之后,残奥奖牌榜名列中国和俄罗斯之后,均排第三。英国人很知足:本届奥运金、银、铜牌和奖牌总数均超过了上届奥运所得,可圈可点;本届奥运总奖牌榜排名较上届奥运时提升了一位进入前三,可喜可贺;本届残奥金牌数虽较上届残奥时少了8枚,奖牌榜排名也下降了一位,但奖牌总数超过上届8枚,为什么不值得庆祝呢?不要说英国人“阿Q”,这种自我满足精神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强大。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的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外,英国人还清晰地记得另一位历史名人凯撒大帝的名言:“我来过了,我见到了,我征服了。”能胜过他人固然欣喜,征服自己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也不失为进步。

        9月10日,残奥会闭幕次日,伦敦就为英国奥运和残奥军团举行了庆功大游行。21辆花车载着奥运选手们穿过伦敦主要街道,接受市民的夹道欢呼,感谢他们为英国赢得荣誉。卡梅伦首相、鲍里斯市长和安妮公主亲临现场祝贺。9月16日,残奥结束一周后,英国《每日电讯报》仍发行了28个版的奥运体育专刊,以大幅图片配文字,详细介绍了英国奥运及残奥每块奖牌的来历及其得主的情况。

        最后是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有人说英国不需要借奥运“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凝聚力”。此言差矣!奥运和残奥两会期间,特别是在伦敦,每当英国选手夺得奖牌,你会时常感受到民众以不同方式体现出的民族自豪感和狂热的爱国热情。最初,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东道主英国队奥运开赛后却接连四天没开张,夺金强项一一旁落,民众失望有加,当地媒体则声称英国是“36年来表现最逊的奥运东道主”,对自家选手冷嘲热讽,丝毫不留情面。直到第五天,女子双人赛艇选手才为英国队夺得首金。其后的8月4日被媒体称为英国奥运历史上的“超级星期六”。是日,英国选手狂揽6金1银,英国民众的爱国热情终被点燃。街头米字国旗飞舞,充街盈巷;大小酒吧客满为患,人们推杯把盏,为英国队的出色表现欢呼歌唱,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不少年轻人干脆身披国旗手舞足蹈,招摇过市。媒体也一改此前的冷言冷语,连篇累牍大肆渲染英国队的成绩。有人很有才地把“大不列颠”(Great Britain)倒装成“英国了不起”(Britain is great!),并制成横幅四处悬挂以烘托气氛,渲染感受。

        对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而言,本届奥运最大的“收获”大概是8月中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因出色地组办奥运工作,71%的英国民众觉得可以给他个首相当当。这位48岁一头金毛乱发的市长笑言自己对那个职位没兴趣也干不来,但还是感谢人们对他工作的赞誉和认可。正如英国首相卡梅伦所言,2012年伦敦是个欢快的“金色夏天”,将在全体英国人的记忆中永存。

        (本报伦敦9月20日电  本报驻伦敦记者 戴 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