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1日 星期五

    用耦合动力机制促进原中央苏区共生发展

    李晓园 黄小勇 《 光明日报 》( 2012年09月21日   15 版)

        振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是国家包容性增长战略的实践,是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纵深化的具体体现。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通过这一战略定位,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避免在新一轮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再次边缘化,获得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契机。当然,要实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共生发展,就要构建好相应的耦合动力机制,使原中央苏区各项资源能够得到优化配置,形成耦合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共生发展的动力来源方式

     

        共生发展是指系统内各主体通过内部机理,形成互利机制,构成动力来源,从而获得共同生存发展。通过共生发展产生共生效应,即系统内各主体都能因这个系统而获得比自身单独生存更大的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经济发展中曾长期处于滞后状态,改变这一现象要不断寻求各种动力来源,充分使用好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并融入国家包容性增长战略体系,实现中央苏区的共生发展。

     

        内源动力指的是来源于区域内部的地方政府、产业和企业所构成的宏观、中观和微观资源,并由此泛化成区域内独有的区域精神、生产要素和政府制度等形式,从而产生独特的内生动力,推动本区域自组织发展。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也有其独特的内源动力,它来自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地方政府长期努力,形成了相应的产业和企业基础,并以中央苏区红色精神作为精神本质,凝聚了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钨稀矿产和醇厚的红色文化以及浓郁的客家文化等资源优势。地方政府通过对这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促成相应的产业,诸如红色旅游与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稀土和钨矿深加工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和现代物流产业等,从而形成独特的产业推动力;产业的凝聚力在市场经济的诱导下,使各种中小微企业应运而生,形成了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持续发展的企业动力。

     

        外源动力指的是来源于区域系统外部的各种力量,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中央政府。中央政府独具统治力的支持政策能够形成各种区域行政、区域政策、区域规划等资源,从而产生瀑布式的外生动力,促使该区域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对该区域形成持续动力支持。《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已经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高度重视,其指导意见从十一个方面、四十五条提出了民生、生态、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政策指导,并将给予相应的财税政策支持。对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来说,外源动力已经产生,那就是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可以通过统筹全国的力量,形成对原中央苏区的各种行政管理、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方面的动力支持。而动力资源的细化是非常重要的,把国家战略这条大河分成涓涓细流,灌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各个地方,实现共生发展。

     

        内外源动力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共生发展提供条件和振兴发展的方向。为此,要进一步细化和挖掘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能源动力。

     

        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共生发展的动力转化机理

     

        要实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共生发展,仅有动力源泉是不够的,还必须实现动力的转化,而其转化的机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实现内源动力的转化和外源动力的转化就必须认清其中的影响机理,才不至于动力变成阻力,活水变成死水。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各种资源活起来是振兴中央苏区动力转化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产生共生效应的关键一步,共生发展需要通过转化机理来实现共生效应。

     

        内源动力转化机理指的是系统内部各主体间按照市场经济准则,把各自的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转化成推动各自持续和共生发展的动力,而这一作用过程可以称为内源动力转化机理。内生动力转化机理在区域经济方面表现为,区域经济要实现共生发展,需要较好地把握好区域共生发展的状态依存性,其共生效应与区域间的经济动力及其作用机理具有极大的关联性。区域之间的价值增长是相互影响的,可以通过区域间的商品交易、要素流动、技术扩散、制度移植以及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和生态环境的空间溢出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区域间资源的优势互补,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共生发展。对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这一区域的特殊性决定了需要不断发挥各县域的特色资源,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使产品交易畅通,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通,减少中央苏区各区域间的交易成本;通过成立原中央苏区地区技术联盟,实现技术的共享和扩散。总之,尽可能地把各区域的资源,通过制度创新,通过空间溢出的方式,转化成每一个红色区域自组织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就充分发挥了内源动力的作用。

     

        外源动力转化机理指的是充分利用好系统外各种资源,结合系统内部需求进行优化组合,最终转化成促进该系统持续与共生发展的动力,这一作用过程称为外源动力转化机理。外源动力可以来自系统外的各个方面,但是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可以站在国家层面来整合全国资源,利用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立足于包容性增长、科学发展和共生发展的目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国家区域政策、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发展规划等作用方式影响区域共生发展的过程与状态,并把依此形成的各种资源转化成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实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共生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各项具体政策的落实需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地方政府以及辖区内的微观利益个体的行动。

     

        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共生发展的耦合动力机制

     

        现实世界中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并非单独作用的,而是相互藕合并以合力的形式共同推动区域共生发展的。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的综合作用,可促进区域共生发展的过程与状态的持续变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动力来源,其共同目标是实现区域的共生发展,同时,区域的共生发展为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的耦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此,要构建良好的耦合动力机制,充分发挥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的合力,避免耦合过程的力量摩擦损失。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共生发展要充分保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产业、企业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利益一致性基础上保证原中央苏区内部各区域间的共生发展;同时缩小原中央苏区与其他区域的差距,促进其融入国家整体发展体系,实现共生发展。

     

        构建在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基础上的耦合机制主要有:一是注重顶层设计耦合机制。中央政府要充分调研和掌握原中央苏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各项政策规划,并通过自上而下的直管方式传递到原中央苏区各地方政府,落实到产业和企业领域,做到“政出中南海、策落苏区地”;二是注重中层设计的耦合机制。通过原中央苏区地方政府对本区域情况的了解,动态地把苏区共生发展的诉求往上传递给中央政府,把国家的政策及地方实施意见往下传递给辖区内的产业和企业,促进地方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三是注重基层设计的耦合机制。产业和企业是原中央苏区地区共生发展的中观和微观主体,是直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利益主体,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清楚,可以由下往上把涉及到共生发展的诉求传递给各级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使政府各项政策更具针对性。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必须在包容性理念的指导下走共生发展之路。并在此路径目标下选择好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理清各自的运作机理,构建合理的耦合动力机制,把内外部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最大地产生综合动力效应和共生效应。

     

        (作者李晓园系江西师范大学人力资源开发工程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黄小勇系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