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
“清清的骆马湖啊,一望无穷。秋水养肥虾和蟹,碧波怀抱菱和藕,丰收的渔歌一声声唱到我心中……”宋祖英一首悠扬的《清清骆马湖》唱出了骆马湖的淳朴与美丽,唱出了骆马湖人的富庶与幸福。然而,曾几何时,地处骆马湖边的苏北几个县却是江苏最穷的县,骆马湖畔的人也是江苏最穷的人。
9月14日,秋高气爽,风轻云淡,我们来到骆马湖边,眼前一派现代化的景象与宋祖英的歌相映成趣:高耸的办公大楼,成片的现代化厂房,宽阔的柏油马路,满城葱翠的树木,干净整洁的街道,原生态的美,与现代化的美交相辉应。
是谁拨动了骆马湖由穷到富的琴弦?苏北的发展,会不会是苏南污染工业转移的结果?会不会是“全民招商”出卖土地的结果?会不会是苏南落后产业向苏北转移的结果?苏北还会走苏南“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吗?
带着一大串问号,我们在机器轰鸣的工厂中找答案;在一望无际的竹柳林里找答案;在南北共建的工业园区里找答案;在一个个扎根苏北讲着吴侬软语的苏南挂职干部身上找答案……我们四处走访,脑海里的问号一个个被拉直,我们一次次感动于拨动苏北发展琴弦人的匠心;一次次感动于南北对接互派干部的决策;一次次感动于南北共建开发园区的高明之举……
我们终于明白:千难万难决策最难,千好万好思路最好;没有天生的贫富,没有天生的差距;观念的融合,信心的提振,思路的清晰,才是苏南苏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场景一
地点:徐州丰成盐化工有限公司 人物:谢鸣宇 关键词:主动北上
一大早,记者一行驱车赶往徐州丰成盐化工有限公司。上午九点半,到达目的地。与我们同行的是徐州丰成盐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谢鸣宇。
谢鸣宇开门见山地说:“我父亲谢菊宝原本在锡山开了一家同名公司,但由于无锡城市转型,企业发展面临技术升级和环境资源等限制,同时我们锡山有对口扶持苏北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觉得决不能躺在富二代的‘襁褓’中坐享其成,于是,我们在徐州开办了这家公司,于公于私,我都有责任把企业办好,为苏北发展献一份力。”
锡丰工业园是由无锡与丰县共同开办的工业园,丰成盐化工就是锡丰工业园引进的最大项目之一。走在公司宽敞的主道上,左边堆满了原材料,右边一排排车间如高楼耸立,“嗡嗡”的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
公司副总经理李宗田骄傲地介绍说:“丰县是全省南北共建园区落户最早的地区,这里岩盐资源丰富,自然成为盐化工企业进驻的首选地。丰成盐化工有限公司的到来不仅填补了丰县拥有丰富的岩盐资源却无大型龙头企业的空白,还解决了当地劳动力问题,丰成化工的员工80%都是本地人,年利税达3个亿,这对我们当地的经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你们看,那就是我们的生产车间。”顺着李宗田手指的方向,记者找到了轰鸣声的源头。车间内,各种大型生产机器有节奏地运转着,仿佛在合奏一曲工业交响乐。“车间里的机器都是电脑操控的,我们定期安排员工到无锡参加培训,回来后他们都是‘技术能手’。”李宗田说到这儿,嘴角洋溢出微笑。“技术是企业的生命,为此我们还设立了博士工作站,为企业的发展招才引智,壮大丰县经济。”对此,李宗田信心十足。
“南北挂钩共建已初见成效,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发展得更好。”丰县县委副书记周忠林对丰县的明天更是充满了期待。
场景二
地点:邳州循环经济产业园 人物:俞启弘 关键词:保护环境
邳州是江苏苏北的一个小县城,近几年,邳州加大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力度,使得其“经济事业”干得风风火火,从2009年开始连续三年入选“全国百强县”。这会不会又是一个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在前往邳州的路上,记者一直琢磨着这个问题。
到了邳州,记者揪着的心终于舒坦开来,这里天空湛蓝、河水清澈,午后的清风吹来久违的泥土香。“怎么样,记者同志,这里的环境你们还满意吧?”邳州市委副书记俞启弘调侃道。俞启弘原是无锡工业设计园党工委副书记,为响应帮扶苏北的号召,他来到邳州挂职三年。
说起邳州发展的事儿,俞启弘颇为感慨,虽然邳州的发展晚于无锡,但苏南的教训始终铭刻在心,苏北的发展坚决不能走苏南“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污染产业一律不准北移,苏北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2005年,台湾曾打算在徐州经济开发区投资一个造纸项目和一个电镀项目,两个项目加起来近20亿元,当时这20亿元对开发区来说非同小可,但徐州还是将其拒之门外。”俞启弘介绍说:“8年来,徐州招商引资的门槛从未降低。”
在循环经济产业园里,俞启弘领着我们来到江苏新春兴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俞启弘熟稔地介绍说:“这个公司本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开发出了一系列无污染再生铅生产技术,年处理废旧电池可达30万吨,生产高纯铅、精铅、合金铅20万吨,产值35亿元,既促进了邳州经济发展又做到了环境保护,是产业园里的榜样。”公司总经理赵冠银听闻此言呵呵笑了:“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政府的支持和鼓舞给了我们不断研发新技术的动力。”
随后,记者又来到园内其他企业,采访了一下午,记者发现,园区内的企业个个是变废为宝的高产值、低污染的“绿色”企业,怪不得邳州实现了经济和环保的“双赢”。
采访中,俞启弘一再强调:“我在无锡工作多年,前几年太湖蓝藻爆发的情景让我记忆犹新,它时刻警醒着我们,经济发展一定要坚持走环境友好型道路,不能‘捡到筐里都是菜’,哪怕成效慢,也不能为了一时利益而酿成一世遗憾。”
场景三
地点: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区
人物:陈永祥 关键词:理念创新
14日下午,记者一行到达宿迁市宿豫区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区,随行的宿豫区委副书记陈永祥指着张家港大道说:“这是我们修的第一条公路,当初工业园区建设时,这里除了比人高的野草,其他啥也没有,现在可是今非昔比了。”
顺着陈永祥指的方向,记者看到,除了张家港大道,几条宽阔柏油马路纵横交错,路两旁整齐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厂房。
秋日湛蓝的天空下,一个现代化工业园区初具规模。
“敢拼才能赢。苏北要发展,先要摒弃‘等、靠、要’的落后观念,像苏南人那样敢闯敢干,只有脑袋创新,才有行为的突破。”陈永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宿迁发展的出路。
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区是全省首批共建园区之一,目前该园区内共29家企业,基本都来自张家港。
张家港企业的入驻,更多带来的是“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而这样的精神,使得宿豫区“招大引强”数量位列宿迁全市第一。
“我们每引进一个项目,都要进行一番仔细的考虑。”宿豫区委书记曹秀明说,“企业的入驻需要我们出巨资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以百威英博为例,百威公司准备在园区建设年产100万吨啤酒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达4亿美元,但全部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100亿元。着眼长远算大账,认真权衡之后,最终确定了百威啤酒的入驻。”此外,为了帮助当地农村老百姓致富,陈永祥带头从张家港引进了可以用于造纸和生产的速生丰产树种——竹柳,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
作为苏南苏北干部互派的第三批苏南干部,陈永祥说,“当时我来苏北,最担心的就是住宿问题。没想到宿迁专门盖了中转房,一共有三个单元24套房子,凡外来挂职干部都可以住在这里。”现在陈永祥把老伴也接过来了。“我在苏北落户安家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宿豫区跟苏南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我们很习惯这里的生活,也算得上半个苏北人了。”说着,陈永祥爽朗地笑了。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金振蓉 詹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