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备受瞩目的“2012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报告”正式发布,安徽肥西县成功入选“科学发展百强县”。
“这是对我们坚持科学发展的肯定与褒奖!”肥西县委书记陈晓波说,“对于后发地区,经济的赶超很重要;而熔铸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要靠文化核心竞争力来支撑。”
文化是科学发展的精神支撑
地处巢湖之滨、江淮分水岭中部的肥西,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毗邻省会的区位优势,在客观上加快了肥西经济发展的进程,连续三年入选全国经济“百强县”“中部十强县”。在项目一个个落地、GDP飞速跃升的“利好”声中,肥西县委县政府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
“只讲经济快速发展,不讲文化的精神支撑,不是科学发展。”陈晓波认为。肥西县把总结凝练“肥西精神”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这个诞生了刘铭传、张树声、周胜波、周盛传等淮军“名将”的故里,是怎样的一方水土?与小岗村同步开“大包干”先河的肥西人,具有什么样的气质……理清文化传承的脉络,挖掘文化内涵的精髓,表述为“朴厚、趋新、开放、包容”的“肥西精神”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
“文化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点金手’。”肥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肥西报总编辑张建春向记者介绍说,肥西与合肥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接壤,通过“区划不变、优势互补、合作开发、利益共享、统筹发展”的县区合作开发模式,创新和积极主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两个合作园区现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家电产业集群和汽车与IT制造基地。
文化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
小桥流水、小船画舫、粉墙黛瓦……徽韵十足的肥西县三河镇,是游人们流连忘返的4A级风景区。在这里不仅可以品读历史、品味美食,还可以近距离欣赏万年台“小倒戏”的婉转悠扬、河蚌舞的灵动轻盈。
“三河的旅游品位在文化。”查鸿林,担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前曾在三河任职,对古镇的发展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三河依靠文化资源与自然禀赋走出了旅游富民的道路,对许多地方有着启迪作用。因为,除了邻近省会的几个“工业重镇”之外,肥西的多数乡镇需要通过调整结构实现科学发展,“而文化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
杨振宁旧居、三河古城墙、小南河夜景、五彩三岗……经过网友投票评出的“肥西十景”,是肥西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十景之一的刘老圩,是淮军重要将领、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的故乡,当地的大潜山风光秀美,刘铭传晚年也因此自号“大潜山人”。肥西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投资开发文化生态旅游,使刘老圩成为海内外游客的热门景点——2011年,肥西文化旅游总人次突破260万,收入超过18亿元。
“中国中部花木城”是一个文化转型的经典案例。肥西素有种植苗木传统,但布点散,规模小。县里引入文化概念,在花卉展销、插花艺术和生态旅游上下功夫。现在,“中国合肥苗交会”和首家国家级苗木交易市场——安徽三岗国家级苗木交易市场,已成为全国林木种苗产业的著名品牌。目前,肥西全县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18万亩,经营户两万多户,年产值突破10亿元。
文化是幸福生活的基本要素
绿树婆娑,青草茵茵,临河而建的丽景湖广场,是肥西县城景色最美的地方。每天清晨和傍晚,庐剧票友的歌声、秧歌队的鼓点声、舞蹈队的乐曲声,汇聚成居民们文化生活的生动乐章。
“这个广场占地将近20万平方米,水体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肥西县文广新局局长吴培告诉记者,这块“风水宝地”颇受开发商青睐,但是,为了满足群众文化娱乐场地需要,县里不仅没有卖地,还投资了6000万元种树植绿、建设活动设施。“文化,是群众幸福生活的基本要素,县委县政府对此算得清账,也舍得投入。”
目前,肥西已建成50多个社区文化活动广场、14个乡镇建成了15个综合文化站、扶持农民群众自发组建民间业余艺术团体30多支、295个村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群众文化的设施建设,为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奠定了硬件基础。肥西大力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在今年8月完成的文艺人才登记中,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各类各级会员近500人。
肥西西部的紫蓬山,风光秀美、景色宜人,是国内著名的风景区之一,肥西人赋予了这座“庐阳名山”两个现代文化印记:一个是连续十年举办的各类国内外自行车比赛;一个是“中国肥西紫蓬诗歌节”——自2002年开始,肥西县设立了两年一届的诗歌节,今年已是第六届。每届诗歌节,总有数以千计的海内外诗人聚会肥西,他们感叹:“没想到一个中部县城,会有如此高雅而执著的文化追求!”
(本报记者 李陈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