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从2008年以来,试行推进了“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在有效集聚耕地资源,让耕地增量、提质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几年的努力成效显著,江苏省在以占全国1%的土地,产出超过全国10%的GDP的同时,还以占全国3.9%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5.8%的粮食、3.7%的棉花和4.4%的油料。2011年江苏省粮食总产量达到661.6亿斤,位居全国第4位。
8月下旬,记者来到江苏几处“万顷良田”工程实地采访。所到之处,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一眼望不到边的水稻在秋风中荡起涟漪。地流转、迁城镇、进厂房,拿了租金又拿薪金,一批批农民就地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一条条马路四通八达,一座座配套齐全的农民新城拔地而起,构成了一幅幅的动人画卷。
上了楼的农民: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平昌新城小区,是镇江新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配套工程,从丁港镇平昌村7组搬过来的孙金凤对记者说:“现在住120平方米的楼房,环境好了,生活也更方便了,感觉自己和城里人一样了。”以前老两口种田,儿子及媳妇在市里打工,孙金凤还要带小孙子。“那时太辛苦了,收入也很少。”拆迁时她家得了两套房子,自住一套,卖了一套。他丈夫在小区当保安,流转出去的承包地每亩年最低补偿800元,加上孩子们的收入,她家的月收入近万元。“我只在家看孙子,过了55岁每月还有几百元的社保呢!”
刚搬进如皋港区最大农民新村春江花苑的周德林告诉记者,今年初,他一家离地搬迁,拿着政府给的40万元安置费,买了门对门2套房子和1个车库。车库和1套房子用来出租,月租金1500多元。自家在原村合作社入股的土地每月分1700元。经过统一培训,周德林夫妻俩分别到熔盛船厂和社区上班,每月工资3000多元。原来全靠他赡养的老父亲,每月也能领取300元失地保障费,这笔钱每年还会“涨”15%。“现在,我们过的日子一点儿也不比城里人差。”
昆山市花桥开发区天福村村民王坤元家有10.7亩地,其中3亩葡萄、7.7亩水稻。“以前3亩葡萄每年纯收入大概只有5000元,水稻的纯收入在1400元左右。”王坤元说,以前一家一户经营,同一块地上,他种的是葡萄,邻居种的是水稻,经营粗放,效益低下。如今,花桥实施了“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后,王坤元的地被流转了,组成了一整片耕地。他在流转的土地上,承包了7亩葡萄,“由于采用统一的技术和管理,7亩葡萄纯收入高达6万元,远远超过以往”。
被“约谈”过的市长:我们破解了“两难命题”
如皋,这个曾经的苏中经济洼地,在加速发展经济的进程中,由于建设用地紧缺,逾越了耕地保护红线。市长姜永华曾被请到北京,接受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的“约谈”。“那是2007年的事情,我们当了违法占地的典型。”姜永华说,如何破解“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两难命题,实现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持续双赢,是市委市政府无法回避的。
2008年,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启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我们背水一战,在全省率先组织编制了规划方案,制定系列指导性文件,成为全省首批试点”。三个试点项目总规模58785亩,涉及搬迁农户9032户。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形成连片土地3.387万亩,新增农用地6738.87亩。通过对零散的建设用地进行有效的整合,为重大项目拓宽了用地空间。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1亿元,增长12%。”姜永华介绍说,“万顷良田”工程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整理出的土地,通过科学的规划,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一批现代农业项目纷纷落户。
在如皋的万亩绿色优质水稻基地,记者见到了一位80后种粮大户,他叫钱德明。就是被“万顷良田”所吸引,他放弃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到如皋市如城镇,承包了1200亩连片土地。“年轻人不是不愿意种田吗?”皮肤晒得黝黑的钱德明说,和以前家里种几亩田不一样,现在地好种了,大型机械可以展开手脚,“我喜欢这种沃野千里的感觉,而且在这种田里耕作,种粮也有钱赚了。”
国土厅长:最重要的是符合农民的意愿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夏鸣是“万顷良田”工程的倡导和践行者。他说,以“有效集聚潜在资源、有序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的“万顷良田工程”,蕴含着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理念,旨在对一产的着力提升、作二产的有效支撑、促三产的繁荣兴盛,稳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性转变,有序推进这一务实、艰巨、渐进的历史性工程,必将促进城乡资源配置渐趋合理,二元结构矛盾顺势破解。
在推进项目中,江苏严守了两条原则,省国土厅规定,工程实施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全程透明,规范操作;工程建设必须得到98%以上群众同意,杜绝强征强拆。省国土厅要求,实施“万顷良田”工程的市县,要保证拆迁后的农民有以下几项收入:纳入城市保障或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增加保障性收入;土地流转以自愿协商或股份形式参加土地收益分配,增加生产性收入;搬迁后进入新的就业岗位,获得工资性收入;农居变城宅的通过安置住房显化资产,增加财产性收入。
夏鸣表示,江苏将继续规范、有序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到2020年,预计江苏省高标准农田比重将达60%,粮食亩产将达450公斤,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本报记者 林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