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企业或个人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对企业中的各种现象,应该从企业和环境的关系上来认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件的不断爆发,已影响了公众对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信心。财务报告披露的制度监管虽日趋严厉,但财务报告舞弊仍屡禁不止,且在资本市场中广泛存在,说明财务报告舞弊并不是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下单纯的个人或个别公司的异常行为,而是现代社会环境的一种表现。企业经营面对两种环境: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两种环境对企业的要求不同。技术环境要求企业要有效率。制度环境要求企业行为要符合社会制度环境的要求,否则会出现“合法性”危机,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制度环境既包括正式的制度环境,如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还包括价值观念、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社会期望等非正式制度环境。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社会环境现状
第一,短期功利主义弥漫与企业投机主义盛行。功利主义强调事物的现实价值,是一种以现实价值作为衡量事物价值尺度,并将现实利益最大化作为一切行为的指导原则。这种功利是指有形的利益,如金钱、物质、荣誉,或者可以感受到的感官愉悦,而非广义的功利。而这些利益往往都是短期的,是可以被个体明显观察到的利益。因此功利主义关注的是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利益。短期功利主义导致了企业经营不是从实际出发、按规则办事,不是以人为本谋求发展,而是急功近利地追求企业利润、个人私利,直接导致了机会主义的盛行。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便是短期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的一个体现。
第二,集体主义观念淡漠与企业社会责任感匮乏。人类社会出现后,集体主义自然随之产生。每个人自身利益的获得,都必须借助于社会的力量,没有集体主义,社会必无法存在。集体主义意识是企业能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的一个文化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人”观念的驱动下,很多人开始崇尚个人主义,并将个人主义等同于自私自利,集体主义意识日益淡漠,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意识,所有的经济活动包括财务报告披露都成为追逐个体私利的一种手段。在能够躲避惩罚、或收益大于惩罚成本的情况下,以个人私利为目标的企业或个人出现财务报告舞弊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第三,伦理道德滑坡与诚信缺失。诚信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与经济交往中必须遵守基本行为准则。“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机构,诚信的缺失已屡见不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虚构利润、虚列资产、虚假陈述、重大遗漏、推迟披露、欺诈上市等,无一不是诚信极度缺失的表现。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解决之道
每一起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案件的发生,都能够从个体道德水平、企业内部控制不严或是会计制度不完善等方面找到原因。但长期内频繁发生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事件,就不能只是简单地归咎于个人和企业,社会环境才是广泛存在的、屡禁不止的财务报告舞弊根源所在。因此,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解决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业绩评价体系的改革是解决财务报告舞弊的有效之道。短期功利主义盛行的很大原因是由于以利润为核心的业绩评价体系所造成的,并非决策者的目光短浅。只要改变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以财务业绩作为公司评价的核心,就可以期望能带来管理者行为的改变。公司重要的价值因素,往往是会计利润无法真实反映出来的。塑造有社会责任感的、不追逐短期利益的公司,其业绩评价体系应以社会责任承担为基础,首要注重其产品的社会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其次才是其长期利益和未来利益的获取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市场占有情况、公司管理水平的评价。业绩评价体系的改革必然形成对公司的不同期待,就可改变管理层过分重视短期收益和投机的心理,失去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
其次,以集体主义、诚信道德等为核心的优秀社会文化的建设,是杜绝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根本途径。财务报告舞弊的解决不仅需要业绩评价体系的变革,更为根本的是优秀社会文化的建设。良好的社会文化可以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只有处于具有集体主义精神、讲究诚信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才能形成守法经营的理念和伦理道德意识,并自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关心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的福利,企业最终目标不再是盈利,而是为社会生产所需要的产品、为员工提供就业机会,盈利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副产品,而非相反。如实披露经营状况也是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一种社会责任。
最后,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并利用舆论机制对财务报告舞弊公司和个人进行惩处。社会舆论虽然对任何人都不具有强制性,不能代替行政权力机关的发号施令,但公众的意向可以作出道义上的判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社会舆论发挥社会控制、惩处功能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目前,社会舆论发挥的作用在我国已凸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通过舆论压力对违信行为予以公开将是对财务报告舞弊企业和个人最为有效的惩处办法。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