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9月13日电(记者杜弋鹏、张景华)在今天开幕的“2012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次对外发布“中关村指数2012”。此次发布是“2012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本次论坛年会的一大亮点。
科技部火炬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志宏对“中关村指数”给予充分肯定。他提出,“中关村指数”将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创业企业等放在突出位置,指标选取符合中关村特色,凸显了高新区与其他类型开发区的不同点,对全国其他高新区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中关村指数2012”从六个方面刻画中关村创新发展情况:
一是创新创业企业高度集聚,中关村持续快速发展的活力强劲。中关村创新创业活跃,2011年中关村新创办企业4243家。企业快速成长,涌现出453家收入增幅超过100%的“倍增企业”,有3000多家企业收入增长超过20%,达到“瞪羚企业”所要求的增速。截至2011年,中关村收入规模亿元以上企业达1648家。截至2012年8月底,中关村共有223家上市企业,其中境内144家,境外79家,在国内创业板市场形成“中关村板块”。
二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辐射带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中关村总收入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增长,2011年达到1.96万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收入突破1.2万亿元,占比首次超过六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4个领域收入规模超过2000亿元。中关村经济效益也在稳步提升,2011年中关村人均实现增加值22.1万元,是北京市人均水平的1.5倍;人均创造净利润9.4万元,是国家级高新区人均利润水平的1.2倍;万元GDP能耗0.085吨标煤,是国家级高新区平均水平的1/6。中关村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一批高技术企业立足首都,以“总部经济”模式在全国布局,2011年中关村企业在京外设立各类分支机构5653家。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对首都和全国创新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2011年中关村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5.9万人,规模创历史新高;中关村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17.4亿元,相当于园区增加值的10.4%,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总额超过780亿元。创新效率不断提高,2011年中关村企业每百亿元增加值对应的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18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倍。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通过“标准战略”进入产业竞争的高端领域,截至2011年底,中关村企业主导创制国家标准2457项,国际标准90项。中关村对全国的技术源头作用进一步凸显,2011年中关村输出技术合同近3万项,交易金额达1320.6亿元,占全国的1/4以上,近80%的技术交易额流向京外及境外。
四是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1+6”先行先试政策效应初步显现。创新创业人才加速向中关村“人才特区”集聚,2011年中关村从业人员达到138.5万人,其中一半左右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各类高层次领军人才不断增多,截至2012年5月,中关村累计490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占全国入选人数的21.7%,累计228人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占全部入选人数的79.1%。中关村创新创业专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试点不断深化,2011年聚集了活跃的创投机构100余家,吸引全国近四成的创业投资额。
五是应对金融危机,加快“走出去”步伐,海外投资和并购逆势而上。中关村企业“走出去”逐步由产品出口向技术输出、服务输出、品牌输出转变,2011年中关村企业实现出口237亿美元,其中技术或服务出口达到27.1亿美元,同比增长43.8%。
六是“TOP300”、“ZGC100”领跑园区,成为支撑中关村发展的中流砥柱。2011年,中关村收入300强企业(TOP300)的总收入、利润、税费等都占中关村的60%以上,出口占比更高达80%。中关村上市企业营收百强(ZGC100)营业收入首次超过万亿元,达1.05万亿元,占中关村上市公司总体的95%。
“2012中关村论坛”由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