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抚顺的清晨沐浴在阳光中,眼前的浑河波光粼粼。从市中心驱车穿行在笔直的公路上,不过十几分钟,向车窗往外望去,一大片浅鹅黄色的楼房映入记者眼帘——这就是抚顺著名的棚户区“莫地沟”?
再往里走,楼房越来越多,分列道路两侧,但见红花绿草掩映下,小区格外清新洁净。同高6层的楼房整齐划一矗立着,渐渐延伸至远方,似乎掩映在青山绿色中去了……
10年前的莫地沟是以煤矿为主形成的棚户区,简易棚屋杂乱聚集,夏漏雨,冬吹风。而今,10年巨变:晨光中闪动着外出工作的年轻人的身影;屋前房后荡漾着老人欢聚一起畅聊的开心笑声;洒满阳光的广场上跳跃着扭秧歌的身姿……莫地沟的嬗变,不仅是一种物质生态,更是一种精神生态。
一群幸福老人的“话匣子”:
“上楼,不敢想的事儿成真了!”
“是记者吗?写写我家的事儿吧!”9月10日,记者在莫地小区遇到几位正在聊天的老人。
老人们是抚顺市东洲区莫地沟的老住户,说起自家的变化,都有一肚子话。“怀俺们家大儿子的时候我就搬进了老莫地,当时就盼着动迁,现在我家大儿子31岁了——31年,我终于盼到了这一天。上楼,不敢想的事儿成真了!”一位老人激动地说。
据老人们回忆,这儿原本不叫“莫地沟”,很久前叫墓地沟,叫着叫着,就成了莫地沟。“夏天屋里倒灌雨,冬天四面墙漏风;喝的井水全是菌,火炕比那马路低。”这几句在莫地沟口耳相传的民谣,老人现在还清晰地记得。
“抚顺因煤而生,是新中国最早的重工业城市。后来,主体煤矿资源衰竭,企业接连停产。工人的居住地大面积分布在棚户区里,老矿工和家属们日复一日重复着糟糕的生活。”抚顺市房产局副局长王惠德告诉记者。
“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百姓搬出棚户区!”在莫地沟社区办公楼3楼办公室内,这句话被印在宣传板上。2005年,辽宁打响了棚改攻坚战。“2005年4月开建,当年底新房就分配了,我就是其中之一。”今年72岁的孟祥祯老人至今还记得,搬进莫地社区新房的那一天,很多居民把国旗挂在了自家窗前。
抚顺市自2005年进行大规模棚户区改造以来,9.56万户住房困难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占全市人口1/5的集中连片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彻底改善。抚顺市社科联秘书长朴熙荣如此评价:“抚顺棚改成功昭示着一个真理: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一位清洁工的崭新生活:
“房子有了,好日子还会远吗?”
这几天,莫地社区的清洁工焦凤云手头的活儿特别重——一大早出门清扫街道,一个上午下来,累得腰酸背疼。可焦凤云却不觉得累,更不嫌烦,反而特别高兴。
原来,这几天莫地社区娶媳妇办喜事儿的特别多,小区的路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鞭炮纸屑,“打扫这通红的鞭炮纸屑,我就觉得心里挺美,这说明我们莫地沟变好了!”
焦凤云回忆说,过去,莫地沟有100多个大龄男子找不到老婆,因为那时只有女的嫁出去,几乎没有女的愿意嫁进来。艰苦的居住条件使棚户区成了“人见愁”,光棍多、离婚多成了棚户区居民心中的一道伤疤。“那时,我也想离开这个地方,后悔嫁到了这么一个地方,还不如农村呢。”
2005年,新房子拔地而起,“拆一平方米旧房,还一平方米新房,不收差价”。和焦凤云一样,数千户棚户居民搬进106栋新楼,告别了棚户区。焦凤云也开始憧憬新的生活:“房子有了,好日子还会远吗?”
焦凤云着一身运动装,声音响脆,乍看上去也就是40多岁的样子。她告诉记者:“我今年都60多了,哈,不像吧!现在俺们生活好了,也该把自己捯饬一下了!”
一面精美的特殊“党旗”:
“有好政策扶着,俺们摔不倒!”
“莫地沟,穷人沟,遍地是小偷;莫地沟,胡子沟,进沟先翻兜。”——这句话在莫地沟流传了几十年,大人小孩一到晚上都不敢出屋。现在,记者在莫地社区发现,新建的楼房都安装了电子防盗门。“棚改以来,莫地社区再没发生一起刑事案件。”莫地社区党总支书记王雅君说。
记者发现,在社区广场四周,在小区楼道,最常见的是以妙语、成语、谚语、漫画等图文形式展示的居民才艺栏。“每天晚上社区广场都有文艺活动,扭秧歌的,跳舞的,大伙儿老开心了!”72岁的刘惠民老太太对记者说。
“搬进新居,生活成本相对提高了,这是棚户区居民曾经顾忌的一个大问题。”王雅君坦陈,棚户区居民大都处于下岗或失业的状况。针对这一现实,抚顺市首先选择为棚户区居民“开源”,结合棚改,以土地置换为依托,重点发展社区服务业、家庭手工业,建设农贸市场和工业园,广开就业渠道……王雅君欣喜地告诉记者:“如今在莫地沟,只要有劳动能力,就一定能找到工作。有好政策扶着,俺们摔不倒!”
记者从莫地社区办公楼出来,行车几分钟,就到了莫地棚改展览馆。在这里,记者被一幅精美的十字绣“特殊党旗”吸引:它长2.15米、宽1.5米,整幅作品由89面小党旗围绕一面大党旗构成。王雅君告诉记者,它是由棚改区18位妇女费时79个日夜,用4384.9米绣线、535920个针脚精心绣制出来的。“莫地居民难忘党和政府的恩情,它表达了棚改新区居民对党和政府由衷的感激和对新生活的美好心愿!”
本报记者 杨 亮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 勇
(更多报道详见9版“迎接十八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