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是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丢掉”制造业第一大国的时间是1850年,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努力,“重回”世界第一的位置。
十年间,我国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发展为确立我国经济大国地位、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可以说,没有工业的强大,就没有国家的强大,工业兴则民富,工业强则国强。
工业之所以会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党、全国人民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改革开放极大解放了生产力,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因为近十年来,经过探索闯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发展的十年,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一条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应该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尽管大家对实体经济涵盖的范围认识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工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这一认识,全社会已经达到高度统一。现阶段,我们应抓住有利时机,为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个启示,是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之路,中国工业的发展不能走这条老路,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路子。
第三个启示,是要加快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一直以来,有些人的观念中有“理想主义”的成分,认为在传统领域我们一直在追赶,拼到底也不见得赶上。为了摆脱落后局面,不如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新兴产业上。多年的发展经验证明,我国经济发展不能放弃对传统产业的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必须立足于传统产业。因此,我们既要立足当前,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又要着眼长远,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全面塑造我国的产业竞争优势。(本报记者 郭丽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