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决定,“十一五”期间每年为职工群众办“十件实事”,按照“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级负担,分年实施,减轻基层和群众的负担”的原则,为职工群众改善住、行、饮水等条件,解决看病、看电视、听广播等方面的难题。6年间,兵团累计为职工群众办了13个方面共29项实事,完成投资357.73亿元。
兵团退休人员领取的养老金已由2005年的人均每月650元,增加到2012年的1921元,年均增长17%。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从2007年的77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84.6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医保参保人数从110.4万人增加到219.8万人,两项保险综合参保覆盖率达90%以上。
这些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职工群众发自内心的笑声。
高中教师谢金凤——
工资十年涨了四倍
我已经是一名从事教育工作30年的教师了。刚工作的时候,每个月的工资只有31元。到2003年时,每个月也只能拿到1000多元的工资。孩子要上学,家里还有老人,生活还是蛮有压力的。
2006年由于政策的调整,我的工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除了基础工资外,还增加了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等多项内容。那一年,我的工资涨到了每个月2000多元。随后几年,我的工资每年都在涨。
2009年,兵团对教师岗位职称作了相应调整,工资有了更为明晰的区分,同时加入了“阳光工资”,我的收入有了更为明显的提高。那时,我每个月的工资已经达到了3000元。
现在我每个月的工资已经达到4000多元了,家里添置了彩电、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儿子目前正在上海一所高校读大三,虽然每年的学费和生活开销不菲,但我负担得起,生活很满足。
我算了一下,10年间,我的工资涨了四倍,生活真是好多了。
哈萨克牧民努尔娅·托合塔尔拜克——
我家的“牧家乐”好红火
我家的“牧家乐”位于216国道旁,距离乌鲁木齐市18公里,是个典型的哈萨克风情牧家乐。
我的父母都是农十二师104团黑家沟牧场的牧工,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中。过去在牧场里放牧,逐水草而居,收入都看天的“脸色”,天气好,水草好,牛羊价格高,我们才能有点收入。万一哪方面出了问题,我们的收入就会受到影响。那时候我们夏天住毡房,冬天住土坯房,教育、医疗条件很差。我7岁就离开了黑家沟,到团里的寄宿学校上学,一学期回不了一次家。
2008年团里成立了畜牧连,并鼓励大家开办“牧家乐”,我觉得这是个赚钱的好机会,便到团里登记了这个“牧家乐”。团里很照顾我们,开“牧家乐”后,一直没让我们缴房款。现在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没地方接待,只能把他们推荐到邻居家。今年我们还订购了一个大毡房,购买了一套音响设备,以后我们的“牧家乐”会越来越好。现在家里每个月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日子过得也越来越好了。明年我们准备再租一套房,提升接待能力。
军垦第三代董军——
在家乡过上好日子
1999年,高中毕业两年的我拿到了机动车驾驶证,跑起了运输。爷爷是军垦第一代,在农五师84团基建连工作了一辈子,父亲顺理成章地接过了爷爷手中的“枪”。当时,我很不情愿走父辈的老路,总想着在外面的世界里大干一番。
那时我不想种地,总觉得当司机是好差事。结果跑运输5年,都是给别人打工,辛辛苦苦一年,收入也就2万元。
2003年团里调整种植业结构,引进了更加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经济效益更好的色素菊花。父亲在建设工地工作时不幸去世。父亲的去世让我明白了很多。正是在那一年,21岁的我放弃了跑运输,主动申请到色素菊花加工厂工作,成了一名加工厂职工。
由于工作出色,2011年我被厂里评为先进工作者,2006年,我被提升为车间主任。那时,厂里只有20多名职工,一到收花季节,厂里非常繁忙,机器24小时不停运转。当时只有我一个车间主任,为了保证厂里安全、高效生产,工人们不分白班、夜班,我就得连轴转,吃饭、睡觉都在厂里。
现在厂子的规模扩大了,有两名车间主任,白班、夜班倒着上,我可以轻松一些了。特别是这些年,厂里的效益越来越好,我们的工资收入越来越高,团场的变化越来越大,预计今年我们厂可生产菊花色素颗粒1000吨。
收入好了,我想买辆车,上下班就更方便了。
(本报记者王瑟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