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
到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时候,秋雨中的校园一尘不染。
作为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攻方向的大学,中国科大为共和国培养出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近十年,科大更是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在高校大学生党建面临诸多新挑战的今天,科大是如何坚持“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校风的?如何铸就高校师生的精神支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展开采访。
一边走路一边戴着耳机听音乐的科大学子腼腆地说:“前辈‘牛人’太多了。”白发苍苍的教授笑着说:“年轻人干得都不错。”稳健踏实的院系党支部书记说:“这里是讲究品学兼优的地方,你学术不优,学生他不服你。”……
每一个细节都告诉我们:科大文化是一种崇拜“牛人”的文化,前辈们把自身命运和国家民族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成就了丰功伟业,时至今日,仍然激励在校学子奋发图强。一个党员是“牛人”,在广大学子心中,党自然就有了不同的分量。寻找到党建与科研教学的共振点,科大党建工作因此破解了一个个难题,将党旗牢牢插上科学的高地。
场景一
地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 人物:闫立峰 关键词:魅力
“来到科大,不是为拿文凭,而是负有深层的使命。”白衬衫、黑裤子,加上一副文质彬彬的眼镜——这仿佛是科大人最普通却又最常见的低调装扮。可一谈起党建工作,化学物理系党总支书记闫立峰就像做科研实验一样一脸认真,神采飞扬。
闫立峰说,这个“使命”是每年科大开学时,老师们教给新生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知识——科大的历史、定位以及在国家战略中的使命。从学校、院系前辈们的故事讲起,告诉他们如何把国家追求和个人追求结合在一起。
“现在的孩子不好意思聊人生和理想这些话题。”提起工作中的难题,闫立峰微微皱起了眉。如何引导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让他服你?不服你,他就不会认真听你的。
“我们党总支5个支委全是教授。”闫立峰笑着说,科大有崇拜“牛人”的特点,由5个在各自领域都很“牛”的教授组成的支部委员会,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非同寻常。
学生从心底服你,就愿意亲近你,谈话、学习更容易入心入脑。
在“教授支委”的魅力带动下,物理化学系学生党建工作扎实,效果显著。本科生党员比例达到17%左右,研究生党员比例超过20%,研究生中每年有40%的人申请入党。
“我们要求比较严格。”闫立峰介绍,学生申请入党,在支部通过和成为预备党员之前,党总支会组织一次生活会,由教授支委们、老党员和新党员开诚布公地谈一次,对他们提问题、提要求。”闫立峰说,“让他们认真考虑并回答为什么要入党。”
场景二
地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 人物:贺承浩 关键词:实在
“中国科大的党建工作就跟科大的学生一样,绝不搞花哨的东西,从来都是实实在在的。”坚定的语气、坚毅的眼神, 坐在物理学院的自习室里,刚满27岁的山东小伙儿贺承浩满脸自豪。
从物理学院微电子专业2004级本科生到2010级博士生,贺承浩当过党支书、策划过组织生活会、参加过社会实践,他对学校的党建工作有着颇为深刻的想法:“‘80后’、‘90后’的学生思维活跃,关心时事,只有贴近学生实际、社会实际的党建工作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尽管高中时就入了党,但贺承浩坦言那时对党员责任的体悟并不深刻,直到大二暑假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三下乡”活动,真正走入田野乡间,才意识到党员肩负的使命。“我当时在蚌埠的一所贫困小学支教,每天吃在老百姓家、睡在桌子拼成的床上,条件很艰苦。但我们的临时党支部每天晚上都开会,满脑子想的都是能为他们多做点什么。回想起我们入校第一课就是学唱校歌,对那句‘把红旗插在科学的高峰上’一下子有了更深的体会,那是科大人的理想,更应是学生党员的追求。”尽管已过去6年多时间,但一想起当时的场景,贺承浩的眼睛里还是闪动着动情的光芒。
除了“实在”教育的内核作支撑,科大的党建工作还依托于丰富的渠道进行。在贺承浩的记忆里,8年科大求学生涯,大大小小几十次党课教育、组织生活,从来没有哪一次会开出了枯燥味,而是像他们擅长的科学研究一样,充满了思辨的气息。“每一次开会前,班级党支部的同学都会将学习内容提前发给同学通读、准备,会上让党员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交流,会后还要撰写心得体会。确保每一次党会都能让党员们有收获,让他们觉得开得值!”
场景三
地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 人物:胡启后 关键词:极地
科大的极地环境研究室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外面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实验室,走进去却装满了故事——穿着白色实验服忙碌的大学生,响着“滴答”声的精密仪器,连摆放的一块不起眼的小石头都来历不凡,出自遥远的南极。
提起南极,坐在记者面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二年级博士生胡启后笑得很灿烂。他说,他最难忘的党员预备期就是在南极度过的。
“定期向南极临时党委交思想汇报,平时抽空开会、学习。”胡启后回忆。
胡启后是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的成员,从2011年11月3日出发,到2012年4月8日回国,164天全程乘坐“雪龙号”科考船,考察南极空气中大气汞的浓度、生物气溶胶的种类和浓度,以了解南极大气目前的受污染程度。
“我在船上的生活很单一,每天的工作内容几乎是一样的,上午采集样品,下午分析记录数据。船上的工作很忙,但是会定期组织党员学习。”胡启后说。南极之行,他正好是在党员预备期内,出发前组织关系就已经转到南极科考队临时党委,预备期内的相关学习和汇报也在南极临时党委的组织下进行。
跟胡启后一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已经有20多人次参加过南极科考,其中有一半人是党员,他们的党员学习和组织生活都没有因为远赴南极而放松,高强度的科研工作之余,南极的党组织生活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的学生党支部是名副其实的“飞越两极”党支部。很难想象,这个党支部成立才不过十年。
极地环境研究室现有22个学生,13个是党员,党员比例超过50%。
无论极地还是近海,科考一去就是半年多,天南海北,为了方便大家联系交流,研究室的同学们建了一个网络QQ群,就叫做“飞越两极”,飞越两极成为一个心灵纽带,无论人在哪里,都可以随时联络到大家。研究生党支部也会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在极地的党员的状况,并通过网络发送传达各种学习材料和文件。
场景四
地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办公楼 人物:董雨 关键词:贴近
“我算得上是‘老科大’了。”记者采访时,适逢中国科大201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44岁的董雨一早起来就忙个不停。典礼一结束,他就一溜小跑回到办公室,推开桌上成叠的文件,气喘吁吁地跟记者打开了话匣子。本科就读中国科大,毕业后留校,当过团委书记,宣传部长,现在是学工部部长。一路走来,他已经在这里学习、工作了20多年。
当学生时入党,工作后一直面对面跟学生打交道,董雨对如何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会:“只有贴得近,才能共鸣强、效果好。”
“远的不讲,就说最近这十年吧。”董雨扳起手指头,这十年学生的主体是“80后”、“90后”,这些学生比过去一是个性更强,二是信息化程度更高,三是社会活动更丰富……传统党建的“看家宝贝”必须“升级换代”。“学校党委结合事物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带领基层党组织积极探索,创新方法,力争党建工作与大学生近距离、零距离。”
“网络支部”、“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支部QQ群”……“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党建也必须做到网络上。”董雨说。
“没听说过发展党员要‘答辩’吧?”说到创新,董雨显出了“老科大”的真功夫。现在的学生竞争意识更强,追求张扬个性,少年班学院党总支借鉴学术活动中的方法,在严格履行各项程序的同时,在发展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的支部大会上,设置“答辩”环节,一问一答的形式,不仅保证了支部大会的畅所欲言,也促使党员和积极分子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本报记者 李玉兰 李陈续 见习记者 邓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