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在经历了7月份CPI同比上涨1.8%的短暂“破2”之后,CPI为何重回“2”时代?未来物价走势又将如何?
食品:CPI重回“2”的重要推手
“8月份CPI的小幅反弹,在市场预期之中。主要原因是部分食品价格出现较为明显的上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的观点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从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具体数据可以看出:8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4%,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约1.08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上涨23.8%,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6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9.7%,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6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5.6%,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4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3.2%,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09个百分点。
从环比数据看,食品价格环比结束此前四个月跌势,涨幅1.5%达六个月以来最高;其中,受国内异常气候影响,鲜菜价格大幅上涨,环比上涨14.3%,创7个月以来最高。
据测算,在8月份2.0%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0.6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4个百分点。受此前全国多地暴雨天气影响,8月粮油肉蛋菜价格出现普遍上涨。
走势:CPI大势未改提防上涨压力
“尽管新涨价因素上涨压力存在,我们认为年内物价反弹幅度有限。”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预计,今年三季度CPI同比约为2%,四季度有所回升,全年CPI同比上涨2.8%左右,通胀压力较去年明显减轻。
交行金融中心得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有三个:一是9月、10月份CPI翘尾因素仍将处于持续回落过程,10月份翘尾因素将降至0.1%左右,12月份则将归零;二是进入秋季,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可能结束,蔬菜价格有望出现回落;三是虽然9月份国内成品油价可能再次上调,但由于前期有“三连降”且近期市场价格对国际油价上涨有所提前反映,预计调价对未来新涨价因素的短期推动作用不大。
但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同时指出,自7月份起CPI新涨价因素有所回升,预计未来短期内新涨价因素仍有上涨压力:一是近期国际油价持续上涨,9月份国内成品油价可能再次迎来上调;二是受干旱气候影响,近期国际粮价大幅上涨,由于国内对玉米、大豆等的进口依赖度较高,输入性因素将在一定程度上推高国内食品价格;三是国庆、中秋节日期间受需求上升影响,猪肉价格可能继续上涨。
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CPI的小幅反弹并不意味着国内经济的下降趋势已经得到“遏制”,也并不能反映出居民购买力的回升。相反,从PMI和PPI两大上游指标持续低迷的表现可以看出,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仍面临需求不足,下行压力较大。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份制造业经理指数(PMI)仅为49.2%,跌破荣枯线,创下近九个月来的新低。其中,8月PMI指数中生产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均出现下降,同时新出口订单连续3个月处于50%以下并创下自2009年3月以来三年半的最大降幅。
今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8月份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在7月份下滑2.9%的基础上,又继续下跌了3.5%,创下自2009年11月以来的新低。此外,8月PPI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下降4.1%。
有关专家表示,在当前国内企业盈利持续回落、需求放缓以及出口低迷的情况下,未来政府势必将加大政策刺激力度。(本报记者 张 翼 本报北京9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