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10日 星期一

    璧山:用儒雅之气浸润城市

    《 光明日报 》( 2012年09月10日   04 版)
    文庙

        ■重庆市璧山县委书记范明文: 坚持特色文化推动,让城市文脉彰显、文化繁荣。

     

        主持人语

     

        不比高楼比文化,不比洋气比内涵。重庆璧山虽小,却“小而美”,亦是巴渝“千年文宗”。厚德崇文,儒雅大气,以深厚文化为基石,璧山让文化浸润心灵,让人文之美、和谐之美添彩城市精神。本期《文化强市百城行》走进重庆璧山。

     

                                          ——栏目主持人 杨 亮 

     

        “我眼中的璧山‘美不胜收’,我心中的璧山‘相见恨晚’。”在璧山的两天时间里,91岁的庄奴先生几乎没有停止过赞叹,他郑重地对一路陪同的璧山县县长吴道藩说:“当年写《小城故事》这首歌时,心中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对象,现在我终于找到了心中的‘小城故事’,请允许我正式把《小城故事》送给璧山。”在即兴创作的《璧南河的故事》中,这位享誉世界华人圈的著名词作家忍不住再三吟唱:“河边的人儿在散步,人儿呀好快乐。每一个人儿都赞美,美丽的璧南河。”离开璧山前,他还送给璧山一个雅号:中国的“小而美”。

     

        不比规模比文化

     

        不比洋气比内涵

     

        璧山建制于唐至德二年,原名“壁山”,因境内“山出白玉,明润如璧”,雍正7年改称“璧山”。

     

        璧山历史上出现过两个状元、六个翰林,还涌现了文学家江朝宗,法学家江庸,医学家张安钦、汪代玺,舞蹈家胡果刚等宗师巨匠,郭沫若、吕凤子等人也曾久居于此,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史资料。璧山境内共有地表文物705处,其中汉代画像石棺,在数量和价值上居全国第一。建于南宋绍熙年间的文庙,是重庆市唯一保存至今的古文庙、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特色浓郁的地域文化。在璧山,既有流传全境的连萧、大傩舞、竹梆舞、璧南围鼓、渝州薅秧歌等“大众文化”,又有仅流传于某几个甚至某一个乡镇的落魄腔、接板腔、鸣鸣腔、神歌腔等“小众文化”。非物质文化“大众”与“小众”相应相和,共同刻画出当地居民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大文豪郭沫若也为之倾服,赞美此地“黛山秀湖”,令人痴迷。

     

        “‘千年文宗’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最突出的比较优势。”据璧山县委书记范明文介绍,改革开放之初,璧山一度成为渝西片区最落后的地区,但璧山人不愿意在传统的模式上“跟跑”,而是选择了一条“以文化人,以人制胜”的发展道路。“我们凝炼了‘厚德崇文,儒雅大气’的璧山精神,确定了‘不比规模比特色,不比高楼比文化,不比洋气比内涵’的发展思路。”范明文说。2011年,璧山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8.3亿元,人均GDP首次超过全国和重庆市的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4年居重庆各县第一。

     

        人人都承载璧山文化

     

        处处都成为招商环境

     

        在许多地方强调“全员招商”的时候,璧山于2011年撤掉了招商局。

     

        正是铆足了劲往上跳的关键期,撤招商局会不会让璧山“闪了腰”?“末代”招商局长刘隆平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撤掉招商局的同时,璧山还设置了对企业污染“零容忍”的门槛,新关停污染企业273家。虽然宣传上总说这是对“重产值、轻环境”发展模式的修正,但70多岁的原计经委主任刘长高对此仍然忧心忡忡:环境搞上去了,经济会不会垮下来?

     

        还有许多在旁人看来是“舍本逐末”的事情。从寻找“红灯止步第一人”开始,璧山启动了涉及所有居民的文明礼仪行动。文明礼仪行动既有曝光台“看看他是谁”,又有印着“一路文明风,满目和谐情”的雨伞、环保购物袋和垃圾桶,参与者人人有份。在“狼图腾”时代,璧山的党政一把手不约而同地倡导创建儒雅课堂、儒雅机关、儒雅社区,支持开设“重庆儒家文化论坛”。在璧山,每一个重要传统节日都有鲜明的主题,清明是“慎终追远”,端午是“忠诚爱国”,七夕是“忠贞爱情”,重阳是“尊老孝老”,中秋、春节是“天伦之乐”。“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将‘讲仁爱、行道义、守秩序、增智慧、践诚信’的儒家文化精髓,内化为所有居民的言行,使每一个人都成为璧山精神的文化名片,每一个角落都成为打动人心的招商环境。”范明文说。

     

        近两年,139家IT配套企业入驻璧山。2012年,“重庆台商工业园”花落璧山。首批入驻的50家台资企业,总投资129亿元,预期产值429亿元。重庆传鲸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明正说,璧山承诺的各项事务,全部都能兑现,公司从申请营业执照到申办完成,只花了21天。孙明正表示,公司已决定买下台商工业园的厂房,扎根璧山长期发展。

     

        “以人化人”促发展

     

        以人为本促和谐

     

        儒雅是文化境界的外延,儒雅是幸福体验的扩展。璧山人的儒雅,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

     

        璧山城区小公园、小广场星罗棋布。居民到最近的公园,都只需出门步行15分钟。新城区的主干道两侧,建设中的三甲医院面积达19万平方米,新的璧山中学投资达6亿元。璧山县长吴道藩说,老城区的广场和公园一定要小,“小巧”才能就近方便居民;新城区的学校和医院一定要大,“高(品质)大(规模)”才能让居民在关键时刻有所倚靠。

     

        “城市建设的最高境界就是回归自然。”吴道藩说。流经城区的璧南河曾经是极端劣Ⅴ类水质,长年臭气熏天,沿河居民苦不堪言。璧山人采取“河外截污、河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的系统治污方案,终于使璧南河恢复了清流潺潺、鱼虾成群、杨柳依依的美景。2011年一年,璧山新建的公共绿地就达到了289万平方米。

     

        如今的璧山,山更美了,水更美了,人的心灵也更美了。璧城街道城中社区87岁的老人刘少文,平时不到天黑不开灯,衣服不破不更新,节俭得所有邻居都说他“抠门”。2011年5月,刘少文却花800块钱买回一桶名牌漆和几支上好毛笔,每天穿戴整齐地去烈士陵园,为陵园内108块墓碑上的碑文补漆。补完漆后,他又开始每天去陵园做清洁。刘少文说,一个年近90岁的老人,什么都不图,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烈士们的追思和敬仰。

     

        徜徉在“美丽的璧南河”边,庄奴老先生觉得这个城市的所有细节都浸润着文化。看到河对岸的老人们牵着放学的小孩漫步回家,一路上有说有笑,这位名闻中外的大师忍不住双手合十,连连赞叹:“这样的画面太美了!这就是我心中理想的幸福画卷。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特约记者 李 宏 本报通讯员 李 晶

     

        专家点评

     

        文化批评家、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

     

        璧山有很好的历史文脉,应该通过此来打造璧山的文化内涵。从广义上讲,生态包括了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这都应该成为璧山文化规划的重要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构筑城市的特色。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