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一下雨,这一片都是黑煤水、黄煤水,条件差得没法说。现如今,你再看,雨后一块块的梯田整整齐齐、一片片的玉米苗绿油油的,山村够美吧。”承德营子区汪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汪振发指着汪庄矿东露天矿山废弃地复垦恢复现场高兴地说。
这是该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为群众带来的福祉。“和汪庄矿东露天矿山废弃地复垦共同实施的有4个。几年来,通过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共恢复出土地2400亩,其中耕地1962亩,复垦区的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根本的治理,解决了此处居民人多地少的矛盾。”该区国土资源局副局长任玉祥说。
长久以来,矿业开采征占了大量耕地和山场,致使植被大面积被破坏,木材被砍伐,森林覆盖率逐年下降。采掘形成的采空区大片不规则塌陷,煤矸石、尾矿堆积如山,地表土质变得疏松,刮风时浮尘漫天。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营子矿区在艰难的转型中认识到,必须把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为了彻底改变沉陷区面貌,他们抓住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政策扶持的机会,编制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10—2015年)》,在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争取到了兴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一期工程;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工程。
为解决尾矿库的环境污染问题及有效地对地质结构进行治理,他们在国内首次采用尾砂干式排放技术治理塌陷区,从根本上解决了尾砂堆存和塌陷区治理的技术难题。随着治理工程的竣工,12万平方米的地表经充填尾矿与覆土后,种植了灌木和绿草,使被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
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和完工,“风吹沙走煤飞扬,出门三步一身黑”已经成为历史,采煤沉陷区正从过去的恶劣环境,向绿草萋萋、水木依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家园转变。
目前,矿区的植被覆盖率提高19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减少1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近60%,生态环境恶化得到遏制。(本报通讯员 丛文 本报记者 耿建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