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
从“加快西藏发展”,到“跨越式发展”,再到“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西藏发展道路日益清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西藏的发展道路正是经过多年探索确立的符合西藏实际的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历任党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和关心西藏的发展问题,从不同时期的具体历史条件和西藏实际出发,邓小平同志提出要“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西藏要“跨越式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把科学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统一起来。
“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这是西藏实现跨跃式发展的支点。
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召开以来,在中央的大力扶持和全国各地支援下,西藏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据统计,1994年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9年达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达12%,超过全国平均增速。“十一五”期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跨上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三大台阶。2011年,西藏全区生产总值6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4.7亿元,连续8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700元,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社会呈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
力破经济“瓶颈” 打开发展空间
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出西藏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生物医药、牦牛制品、青稞产品等极具高原特色。然而,由于受交通制约,这些特色产品无法快捷地运往内地市场。同时,西藏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主要依赖于从内地输入,而汽车和飞机的运输成本高,导致生活、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太福认为,西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严重不足,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十分明显。这些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中,交通落后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西藏着力实施基础设施先行战略,是交通建设投资最多、发展速度最快、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5年来,全区交通建设预计完成投资260亿元人民币,超过2005年以前55年投资数的总和。铁路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青藏铁路自2006年7月全线贯通后,截至2012年6月底,已累计运送旅客达5276万人次,客运量年均增长10.3%,运送货物2.45亿吨。客、货运送量由2006年的648.2万人、2491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1060.2万人、5164.3万吨,为青藏两省区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2010年9月,“十一五”时期西藏最大标志性工程——拉萨至日喀则铁路开工建设。目前,西藏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5.8万公里,比“十五”期间增加3万多公里。
西藏以公路运输为主,航空、铁路、管道运输为辅的立体交通运输格局基本形成,缩小了雪域高原与内地省市区乃至世界的时空距离。与此同时,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打开了西藏发展的空间。藏木水电站开工建设,直孔电站、巴河雪卡电站、狮泉河电站投入使用,目前,西藏电力装机容量97.4万千瓦,比2000年增长近2倍。
青藏铁路通车后进出藏物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全区对外贸易运输成本从每吨/公里0.38元,降低到0.12元。王太福认为,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不仅使西藏老百姓直接受益,还在促进西藏同区内外的经济交流、减少运输成本、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加快区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缩小地区差异等六大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整个“十五”期间,西藏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只有51.2亿元,而青藏铁路开通仅一年就达到40亿元。
西藏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的形成,有力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运输成本的大幅降低,加快了西藏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高原经济崛起
2011年6月30日,在香港联交所中央大屏幕上,一个全新的股票代码和名称“01115西藏5100”出现在人们视线中。这是西藏第一家海外上市企业,也是国内第一家海外上市的高端矿泉水企业……
西藏经济要发展,就要打出“特色”牌,充分发掘特色资源优势。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此提出目标要求,西藏经济工作会议专门就未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作出布局,提出了点、线、片、精品、品牌“五位一体”的发展路线,并明确“抓品牌”,就是坚持产品求特、质量求优,培育在全国叫得响、影响大的知名品牌。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是西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如何立足西藏实际,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这篇文章?十六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多次召开会议就特色产业发展作出部署:一切从区情出发,将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人无我有
人有我特”的特色支柱产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之路。
自2004年开始,西藏先后整合涉农投资17.1亿元,在全区73个县(市、区)实施了特色种植养殖、畜禽优良品种选育、人工种草等为主的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项目450个,新增特色农牧业生产基地250余个。据统计,目前,西藏农牧业总产值中特色农牧业产值的比重已达10.9%,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特色农牧业的收入占10%。
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对产业建设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为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2009年自治区财政设立5亿元规模的产业与企业改革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健康发展;2011年自治区通过委托贷款与阶段性参股投资等有偿方式安排1.9亿元产业与企业改革发展资金,扶持8个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同时,2009年自治区财政通过整合有限财源,设立了2亿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结构调整与增强发展能力、支持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聚集区内中小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5100”冰川矿泉水只是西藏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经过精心培育,西藏特色资源优势正逐步向产业优势转变,优势矿产业、绿色食(饮)品业、藏医药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以青稞啤酒、甘露藏药等为代表的一批西藏优势特色产业龙头企业脱颖而出,成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一朵朵奇葩。
站在历史新起点 迈向美好未来
2010年元月,中央召开了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深刻分析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工作要求,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对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战略部署。
西藏的发展目标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扎实。第二步,到2020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实现小康社会,相同的是时间和目标,不同的是起点和条件。西藏需要用短短10年的时间,走完内地省份用20多年时间走完的路程。
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认为,西藏正面临难得的四个机遇,即政治机遇、历史机遇、政策机遇和发展机遇。他说,今后五年,是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继续追赶全国发展步伐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时期。
西藏资源丰富,人口少,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较多,加之全国各地支援力度大,这使西藏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据了解,今年,西藏850亿元的地方财政支出,65%将投向民生领域。“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西藏实施226个重大项目建设,涵盖民生、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重要领域的建设。
珠穆朗玛峰依然矗立,雅鲁藏布江照旧奔腾,然而西藏已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改革开放不仅使西藏取得了巨大的社会进步和物质成果,同时在实践中实现了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工作创新,初步形成一条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开辟了西藏通往美好未来的前进道路。(本报记者 尕玛多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