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脸上长满了痘,坑坑洼洼的,披头散发,还泛着油光。我都不敢照镜子,害怕看到自己的恐怖模样。”潘洪莉想起自己在均县镇组织移民搬迁的样子,她笑着说,“现在,老公还常拿那时的照片揶揄我说,他当时居然没有嫌弃我的丑样。”
潘洪莉是原丹江口均县镇党委副书记、集镇指挥部的常务指挥长,是个80后,瓜子脸、干净的皮肤、头发整齐盘着,是个不折不扣的美女,与她口中的模样大相径庭。她告诉记者,“那时,我经常熬夜,压力大,才把自己弄成那样。”
最艰难:一切从零开始
“我年轻没有经验,一切只能从零开始。”潘洪莉回忆说,“2009年试点移民启动时,白天我就和丹江口市市局干部组成的小分队一起挨家挨户用皮尺量房子、土地的尺寸,一点一点核实村民们报上来的资料,晚上往电脑上输资料,直至群众无异议,经常是连续4天4夜不休息。”
潘洪莉负责的一个小组是丹江口市首批外迁试点村的外迁移民。小组的村民非常勤劳,每天早上四五点都已经大门紧锁,下地干活去了,家家都有橘园、河里还有网箱。每次签字村民都犹豫不决,尤其是移民代表与安置地对接之后,对安置地的情况极为不满。面对这种情况,潘洪莉坚持到各家去做工作,直至群众对补偿情况没有意见。
在签建房合同时,村民开始有意避开工作小队,早上五点都找不到人。为此,工作小队的成员跑到移民的地里,帮他们割油菜、插秧、做饭、喂猪,边干农活边给移民讲解政策,分析利弊,合同在艰难的过程中签订了。
两个星期后,全组21户只剩4户合同没签,其中一个移民牵扯到房产分割的问题。为了这户移民,工作组跑了20多次,移民站长到位帮忙处理,一直忙到夜里12点,这户移民感动不已,二话不说就签订了合同。
“现在我去看望这些移民,他们都热情地请我去他们家里吃饭呢!”潘洪莉说着脸上充满了自豪的笑容。
最感动:全心为了移民
“我和谭波,”一说到谭波,潘洪莉不自觉地顿了一下,眼睛有些微红,“我们是一个工作小队的,他是我的好战友,可惜他已经离开了。”
谭波是原丹江口均县镇副镇长。2011年1月,谭波在工作途中遭遇车祸,献出了他年仅34岁的生命。
2009年,谭波担任均县镇三里坡村移民工作组组长。均县镇三里坡村土地瘠薄,大部分荒山未开发,园地很少,不少移民群众的补偿款根本不够支付建房款。在进行实物指标核实中,谭波督导工作组加强了政策宣讲力度,带领移民工作队员下村入户,面对面给移民宣讲政策,解释疑难。谭波还亲自严格把关,确保实物指标核查数据准确无误,群众无异议。
在移民点建房过程中,谭波率领工作组除指导移民理事会按要求严格监督建房质量外,还经常去安置地对建房进度和质量进行察看,确保移民们满意。在解决移民相关问题时,作为工作组组长,谭波历来直面矛盾不回避,积极促使矛盾在一线得到化解。正因为如此,三里坡村未发生一起移民因相关诉求得不到答复到镇政府或上级政府上访的事件。
2010年8月11日,均县镇三里坡村62户261名移民高高兴兴地搬迁至枣阳市清凉安置点。在取得移民工作的初步胜利后,谭波顾不得休息立即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下一步工作中,直至因公殉职。
最伟大:永不停歇的坚持
和潘洪莉一起奋战在移民搬迁中的战友有很多,王定强是她的“接班人”。他接替了潘洪莉集镇指挥部常务指挥长的重担,负责均县镇新集镇搬迁复建工作。
去年2月,均县镇新集镇搬迁复建工作正式开工,300多户人家需要拆迁,这些人要先搬出来,住到临时过渡房中,之后搬迁进集镇。指挥部要求第一批拆迁必须在2011年8月15日完成,一共拆迁289户。
15日下午就剩下核桃园村三组柯昌凯一家没有拆迁了。柯昌凯的哥哥在上世纪80年代时到十堰经商,家里承包的土地让老柯种了20多年,他想把这些地登记在他的名下。包户干部谢来华请王定强和潘洪莉到柯昌凯家做工作,前前后后跑了好几次,最后谢来华用自己的工资补偿34560元交到柯昌凯手里,钩机轰轰开始工作了,房子按时全部推倒。
这样的坚持却换来病痛的折磨。今年5月,王定强因右半边身体麻木,送到医院,确诊为小脑扁桃体下垂,有可能导致瘫痪,医院要求他立即做手术。手术做完后的四天五夜王定强仍处于昏迷状态,嘴里却还念叨着工作。
潘洪莉、谭波、王定强,还有“移民的贴心人”刘峙清、任劳任怨倒在工作台上的村支书程时华、用自己的钱补贴移民的包户干部谢来华……这样的移民干部在丹江口超过了7100人。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被置于各种矛盾的漩涡;他们大多很平凡,却做着“天大的事”,干的是“天下第一难”的工作;他们将自己的工作生活形象地比喻为“5+2”、“白+黑”、“夜总会”,但在移民群众眼里却是“最亲爱的人”。(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张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