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学生成为企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对高职学生质量的关注,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上。为此,今年暑期,由本报教育部发起,有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农业技术学院、天津职业大学五位院校长参与的“‘5+N’高等职业教育校长微论坛”以此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调查数据显示,高职生就业后的离职率普遍较高,这些都直接指向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院校长们反思了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提出了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和建议。
高职教育呼唤质量意识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振洪:
高职院校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优质生源、办学经费、社会关注和支持力度、师资团队、特色专业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教育质量的竞争。
当前,高职院校办学仍然面临一些共性问题:如特别强调就业导向和学生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以人为本、质量文化建设不仅没有真正地落实到我们的办学理念中,而且也没有全面地体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过程中,导致高职教育竞争力较弱,社会认可度不高,魅力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
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高职生就业后的离职率比本科生相对要高,存在职业生涯模糊、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专业知识不扎实、基础知识面不宽等问题。追究其原因,这些都直接指向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
对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岗位职业素养分析,归纳对应专业群的职业素养标准;将职业素养养成贯穿学生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建立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要把校企之间的深层次合作作为加强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
从发展的眼光看,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最终将落在学校质量文化的形成上。质量文化建设,可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树立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二是提高院校长的质量文化建设能力,三是加强物质、行为、制度等文化建设,四是让追求质量、改革创新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如不断探索专业培养的独特载体、途径、方式与方法,形成一批职业导向、素质贯穿的优质课程,通过课程文化的感染力来承载专业教育的人文理想和职业追求。
关注企业需求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洪一:
高职教育经过近20年跨越式大发展,当前的主要课题是推进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和对社会服务的质量。目前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学生就业率比较高,但就业质量不太高,具体表现在专业对口率偏低、就业后离职率偏高,这样人才培养的效益就打了很大折扣。二是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所需存在偏差。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专业技能往往与企业所需的实际能力有距离,另一方面企业更注重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我所了解的所有企业无不把这些放在选人用人的首位,而这一点并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和足够的投入。三是学校人才培养与学生的个人所需存在偏差。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场变迁能力还不够强,麦可思公司对全国多年的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最没有帮助的学校活动就是课堂教学,课程内容陈旧。这值得我们反思。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作出冷静审视和理性思考,实实在在地按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宗旨和全人教育的理念推进变革。首先,要真正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所需、企业所需的实质性对接,对社会、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变化情况不能视而不见,不能我行我素,不能从概念出发,不能以学校和教师的习惯与方便为主导,要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把经世致用落到实处,不以各种新的“两张皮”代替旧的“两张皮”。其次,学校的人才培养要和学生的关切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诉求对接,密切适应社会时代要求,大力推进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在重视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复合专业方向、复合课程设置、复合能力结构、复合资质证书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外,高职院校要努力实现自身的文化自觉,从实际出发,以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发展为主导,坚持开放办学,实现自主多样化发展,不搞形而上学和一刀切,不盲目跟风。
素养主要来自第一课堂
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
学校在抓办学规模和硬件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内涵建设,包括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等 ,其中学生综合素质就包括了学生职业素养,这是我们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我们在向企业开展用工问卷调查时,发现企业用人标准,往往将对企业的忠诚度、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和合作精神等排在前面,而专业技能则排在相对靠后的位置,这说明企业最看重的并不是我们的学生专业技能有多高,而是职业素养如何。在我看来,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核心因素,一是职业归属感,包括爱岗、敬业、忠诚、奉献、合作精神等等,这是一个培养人的过程。二是职业知识和技能,这也是职业素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素养主要在“第一”课堂,其次在第二课堂,但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我们往往认为“第一”课堂就是单纯地教知识和技能,而将职业素养的其他内容推向第二课堂,这是不对的,“第一”课堂教育具有最直接最显现效果。我们培养的高职生就是职业岗位上的新兵,还需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的很少,除了少数订单班以外,为此我们要切忌浮躁、浮夸、浮华心理。三是职业行为习惯,如上机操作前检查机器运行状况,结束后做设备使用记录,所有工具归放原位等,这在第一课堂也应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不能全推到第二课堂。“教育”的教应该是言传身教,“教育”的育应该是伴随着学生的一起成长,感受着学生的感受。因此,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职业归属感、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行为习惯等核心因素出发,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第一”课堂能解决的问题,决不能推到“第二”课堂去。其次,教师也要加强自身职业修养,用心施教,用自身行动感染学生,做好榜样。
重视过程教学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蒋锦标:
我认为职业素养大致由职业道德素质、职业行为素质、职业技术素质、职业文化(精神)素质几部分构成。从职业素质养成途径来看,日常行为养成是基础,可以通过日常行为的教育、规范、引导、管理来实现;职业意识养成是前提,可以通过职业情境、职业场景、职业规范来实现;职业技术养成是关键,可以通过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来实现;职业文化(精神)养成是灵魂,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熏陶来实现;职业道德养成是核心,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培养来实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搭建学生日常规范管理平台,如组织学生参加早操、晚自习、卫生清扫等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通过搭建实训基地平台,积极为生产性实训营造职业氛围,为科研主导型实训基地营造科研氛围,让学生在工作性的学习,研究性的实践中养成职业习惯、培养职业意识,形成职业精神;通过搭建企业实训平台,让学生在企业实训(体验实训、顶岗实训、就业实习)过程中培养职业能力,接受企业文化,形成职业能力;通过搭建创业活动平台,鼓励学生广泛参与校内外创业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的好形式;通过搭建专业协会平台培养的职业能力,专业协会是课堂的延伸和扩展,是开放性的课堂;搭建学院文化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如我们把热爱劳动,崇尚实践作为农业职业教育的文化基调。弘扬“艰苦奋斗、敬业奉献、追求内涵、勇于争先”的学院精神,通过学院精神及文化教育,给学生以潜移默化影响。
提升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能力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崔岩: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继而迈向普及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和谐工程”和“扶贫工程”。但高职教育在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的历史变革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类型,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不是十分清晰,仍处于薄弱和边缘的位置;二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倾向,导致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三是受高考末尾批次录取招生政策的影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四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较短、规模扩张过快,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重构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五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与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及其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
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阶段,高职教育要实现创新发展,需立足提升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能力,从以下方面持续推进:一是加强政府对高职教育的宏观调控。二是深化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高职教育的双重特性导致管理日益边缘化,急切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指导高职院校在高教体系中找准位置、错位发展,力求办出特色。三是探索建立高职教育多元化招生机制。四是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以章程制定试点为抓手,坚持传统继承与改革创新的协同共进,健全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重构科学规范高效的内部治理结构,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五是加快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