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星(榆林学院院长):
本报讯(记者王逸吟)日前,陕西榆林学院院长赵红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在高校林立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迫切需要针对地方行业或岗位需求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争做到人才培养与当地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需求相吻合。
赵红星认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往往独处一方,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责任”日益凸显,即承载着为地方发展“造血”的责任,而这种造血功能关键一点体现在专业设置上。
赵红星以榆林学院为例,认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要面向地方、依据市场、贴近行业设置专业,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是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设置的支撑点。榆林学院近年来根据榆林市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对能源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结构,目前已经实现了从原本以师范、农业类专业为主,转向了以能源化工为主,生态农业、教师教育及管理学科专业共同发展,生源连年好转,就业率逐年提高,办学效益显著提升。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主动进行自我定位,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和市场的链接,如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组织设立有行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时了解人才的需求类型、专业人才规格要求等信息,积极探索“三明治”、“订单式”、“模块型”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良性循环的办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