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于7月7日1版刊发了新闻《火海中定格的生命姿态》,报道了28岁小伙子周江疆,先后两次出入火场,救出10人,自己却被大火吞噬的感人事迹。
整整一个月了,周江疆这个名字在记者的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采访中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碎片卷着对生命的敬畏一次次呼啸而来,它们叩问着,让人迫切地想知道,如果褪去所有的光环和标签,周江疆是怎样一个人?他究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工人的好“儿子”
曹振奎是江苏通州建总集团第十分公司的普通工人,他说,周江疆虽然是公司老板的儿子、公司的副总经理,但大家从不叫他周总,而是叫他江疆。曹振奎说,周江疆整天“曹叔”、“曹叔”地叫着他,他也总是“江疆”、“江疆”地回应着,有时候晚上在路边摊吃烧烤,周江疆给他夹肉倒酒,那场景,像极了爷儿俩……
一次,公司的一名包工头因为疏忽导致差错,如果按照合同,包工头将会损失两万元。屋漏偏逢连阴雨,这时包工头的家庭出了些变故,更是一筹莫展。周江疆听说后的第二天,硬是直接塞了他两万元。
“别看江疆平常闷闷的,但我们员工的大小事情,他都记在心里。”老陈拍着胸脯告诉记者,周江疆非常善良,他把员工当自己的亲人,每有员工遇到麻烦,他总会第一个跳出来,宁愿自己吃亏,也会帮大家渡过难关,保证每一个员工的利益。
公司的好员工
“周江疆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平等,他不仅公平对待员工,更把自己视为一名普通员工。”周江疆曾经的同事周祥感慨道。
周祥只比周江疆大一岁,所以在公司,他们就像是亲哥儿俩,无话不说。
2007年,大学毕业的周祥一个人拖着行李来通州建总集团第十分公司报到,周江疆热情地接待了他,一边帮他提行李,一边向他介绍情况。“那情景,就像我大学初入校门时学长接新生一样,亲切极了。”周祥强忍眼泪。
周祥和周江疆一起进工地,一起去食堂吃饭,晚上同住一间宿舍,一次,周祥偶然听说周江疆是公司总经理的儿子,惊讶得不敢相信。
“你是总经理的儿子?那为什么不去找个轻松舒适的工作,干嘛吃这份苦?”周祥直截了当地问,而周江疆回答:“我和你们一样,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缺少实践经验,就应该在工地上锻炼。”
打砼是工地上要求最严格的工作之一。一天晚上,周祥和周江疆在现场值班,晚上9点多时,项目部经理打电话通知周江疆第二天一早参加公司的投标,周祥让周江疆早点回去休息,但周江疆坚决不走,一定要留在施工现场。“周江疆说,有制度就一定要遵守,绝不能找借口。”那天,他俩工作到凌晨一点多才回去。
企业高管的典范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一个高尚的灵魂将会超越有限,成为永生。周江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那颗平等待人的心就是工人们的福。
在陈玉兵看来,打工虽然辛苦,但他所做的是一份体面工作。因为在这里,他被真正看做是集体中的一分子,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老板没有怪自己耽误工作,反而帮助他渡过难关。
陈玉兵曾经也是四处闯荡的老板,生意失败后,贫困潦倒来到通州建总集团第十分公司。接二连三的挫折,让陈玉兵终日意志消沉,碌碌无为。他感叹:“我牙齿不好,吃肉只能吃偏肥一些的,江疆就叮嘱厨师,让盛菜时多给我些肥肉。我姐姐在老家盖房子需要钱,我凑不够,江疆就硬塞给我,他是老板,我没想到他能像亲人一样待我。”
“因为有颗平等待人的心,所以周江疆能做到善待员工,体谅员工。”南通市总工会副主席杨哗鹃说,周江疆虽然是老板,但是他的平等观念让打工者受到尊重,这种观念在当下正需要大力提倡。
回忆,原本是件美好的事情,然而,当生者回忆因救自己而牺牲的周江疆时,每说一句都心如刀割。
偌大的会议室里,员工吴惠娟静静地坐在角落里,望着记者,她一言不发,大颗大颗的泪珠一个劲儿地往下掉。就在记者转身的刹那,吴惠娟说话了:“江疆和我们在一起,总分不清谁是老板谁是员工,遇到问题,他会和我们一起商量,谁说的有道理,就听谁的,能遇到这样的老板真是我的幸运。”或许是哭得太多,吴惠娟已经声音沙哑。
记者看着一旁的南通市委党校陆传照教授,希望他能说些什么。“人是相互支撑的,周江疆善待员工,员工把他当做亲人,这就是他们之间的相互支撑,而这也正是和谐劳资关系,这是英年早逝的周江疆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陆传照说。
周江疆走了,如今他静静地长眠在海门烈士林园旁的一处墓地。他短暂的一生,犹如划过夜空的流星,瞬间消逝却给人们留下无尽的启迪,这个从未想过要在世界留名的人,如今却被人们铭记。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韩灵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