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唐湘岳 通讯员胡琼、戚家坦)“这次思想政治课很有收获,农民伯伯成了我们课堂上最好的助教”。参加学校暑期“移动思政课堂进农村”的湖南大学2011级研究生杨晓阳,这样回忆在湖南省湘潭县青山桥镇学习的经历。
老师这次给他布置的作业是“从农村小企业建设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初到青山桥的第一天他就对这个“皮鞋之都”小镇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乐此不疲地奔走于镇上的大小皮鞋厂。
与杨晓阳一样自愿报名参加思想政治课移动课堂的同学还有近200人。面对新形势,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并提高实效,是湖南大学探索的课题。今年学校发起了“移动思政课堂进农村”活动,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学生活动成效占学校开设的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绩的30%。这次活动首次集结了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共45名思政课教师,分为16个小组,奔赴20余个县市、乡镇,将大学思政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
据悉,这次教学活动精心设计了农村空心化,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生存状况,农村民族团结、少数民族族群认同及族群关系,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两型社会”建设等30多个小主题。每个小组要围绕调研主题制定详细调研计划,设计调研问卷。各小组都要填写调研日志,日志必须细化到记录每天走访的村落和被访对象姓名、访谈内容、问卷收集及整理分析,每个成员都要撰写学习心得。每个小组还必须围绕每个主题完成1至4篇8000字以上的调研报告,提交当地相关部门或企业,以供决策参考。同时,回校后学校还要对成果进行考核、评审和表彰,开办论坛进行交流。
博士生杨美新在学习心得中写道:“我们这次把走访、座谈、问卷、访谈等十八般武艺都使出来了,自身的调查研究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2011级本科生欧海玲同学说:“这是一个将课本知识再回炉精加工的过程,没有这样的历练,真的体会不出新农村建设中‘新’的内涵!”
带队老师尹世尤表示:“学生只有深入基层,亲身参与,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认知。作为老师,我也受到了再教育,并且容易与学生形成共鸣。思政课教学就应该走进社会、走进农村。今后我还会继续!”
目前,为期近一个月的活动接近尾声,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不仅得到了湖南大学广大师生的推崇,也受到了农村企业和农民朋友们的热情欢迎。在益阳赫山欧江岔镇,师生们到种粮大户戴正庭家做客,戴正庭跟同学们说:“我一年种粮收入三十几万元,现在我们农村的日子也不比城里差,你们毕业来我们这里来当个大学生村官也不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