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30日 星期一

    山沟沟里的“拔尖教师”

    ——记内蒙古准格尔旗玻璃圪旦小学王利达老师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30日 12版)
    王利达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本报记者 高平摄

        个人档案

     

        ●出生年月:1963年    ●任教科目:数学、语文

     

        ●毕业学校:宁夏大学函授大专

     

        ●任教地点:准格尔旗玻璃圪旦小学

     

        ●任教经历:1984年—1990年准格尔旗窑沟乡牛连沟小学;1990年—2010年,窑沟乡中心校;2010年至今,玻璃圪旦小学任教

     

        人生箴言:

     

        这里的孩子们需要我,教书就是我的生命,永远要和孩子们在一起。

     

        同事评价:

     

        不畏贫寒,执著坚守,为矿区山乡的孩子拨云见日,为全校师生细微服务,是我们的代表,更是我们的楷模。

     

        ——玻璃圪旦小学校长乔利军

     

        家长评价:

     

        从小学一年级就领着我女儿上下学,一路照看。他是热爱教育,关爱孩子的好老师。

     

        ——孙家壕村农民孙广厚

     

        在库不齐沙漠东段与黄土高坡的交界地带,有一个出名的产煤区——窑沟。这里沟壑纵横,山路崎岖。来来往往的拉煤卡车,不时掀起滚滚浑尘,遮天蔽日。

     

        今年“六一”节的清晨5点,王利达领上自己13岁的儿子,沿着山路走了10多里路,才到达玻璃圪旦小学。

     

        玻璃圪旦小学坐落在山梁上,目前是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条件最差的学校,也是唯一的平房学校。准格尔旗教育局在学校布局调整中,为了照顾矿区打工者和方圆30多公里山沟里的孩子就近上学,保留了玻璃圪旦小学。今年50岁的王利达是学校党支部书记,除代课外,主要负责学生的吃喝拉撒,活脱脱就是个“男保姆”。

     

        “夜里两点前别想睡觉”

     

        王利达领着记者来到了一排平房,这里是学生宿舍区,每个宿舍有8位同学。由于大部分学生离家将近20公里,许多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住校。

     

        学校现有100多个住校孩子,其中以六七岁的孩子居多。这些孩子本来还离不开父母的照顾,一住校,哭哭闹闹,穿衣、吃饭都得有老师照料。很多孩子常常尿在床上,甚至拉在床上。王利达总是第一个到达现场,非常有耐心地帮孩子擦洗干净,换洗衣服和被单,像父亲一样照料学生。王利达说:“这种事我早就习以为常。不能训责孩子,不然会给他们留下心理阴影。”

     

        学校的厕所是旱厕,在学校的西南角,离宿舍区200多米,晚上有许多学生不敢上厕所,特别是女学生。值班的王利达总是拿着手电在校园里巡查,给孩子们壮胆,直到夜深人静,孩子们进入甜美的梦乡,他才回到办公室躺下。办公室里有一张不大的双人床,他和已进入梦乡的儿子挤在一起。

     

        “管后勤事无巨细,夜里两点前别想睡觉。”王利达对记者说。

     

        负债30万元也不忘扶贫助学

     

        王利达是孝子,他父亲20年前突发脑溢血,半身瘫痪,母亲患有严重的哮喘、关节炎,为给父母亲求医问药,他欠下了30多万元的外债。他的妻子一直没有工作,靠仅有的几亩地务农,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王利达本身也有遗传性高血压,但他从不喊累,不说苦。

     

        为了还债,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每年假期都要外出打工、做小买卖、跑运输赚钱。在暑假,他贩过西瓜、羊毛羊绒,卖过仔猪、猪肉,利用当地的交流会卖一些食品、玩具,开过流动的临时饭店。冬天,他购置一辆旧三轮车在煤窑上打过工,跑过运输……至今,他仍然要利用假期耕种土地来补贴家用。

     

        但长年的艰苦生活并没有让他忘记教师职业的崇高。在窑沟小学教书的时候,班上有一位叫侯国荣的孩子,父亲有病,不能下床干活,连书费都交不起。 王利达决定尽最大努力来资助这些求知若渴的孩子。给孩子们买课本、买衣服,家里做了好吃的,把几名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叫到家里改善一顿。学生们在王利达精心照料下一个个茁壮成长。

     

        28年的乡村教师生涯,王利达已经记不清到底帮助了多少孩子。

     

        现在,旗里实现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免费教育,但他仍然关心贫困学生的上学和生活。去年,他四处奔波,积极联络,神华公司准煤矸石电厂党支部与学校结帮扶对子,资助了15位贫困学生。王利达还联络了7位爱心之士结对帮扶学校的9位单亲学生和孤困儿童,为他们今后上学提供了保障。

     

        旗里的“拔尖教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王利达对数学这门课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的教师素养及准确分析教材的能力,这些都源于他的不断进取和潜心钻研。

     

        王利达深深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这三尺讲台上站稳脚根。2008年,他通过考试取得宁夏大学的大专文凭。他撰写的《促进“差生”的转化》一文,在国家级出版刊物上出版,并获得一等奖。

     

        为了教好孩子,他不断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一有空就听课、讨教,提升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他摸索出一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能够把新课标中的要求熟练地运用到课堂当中。为了撰写材料,他经常是废寝忘食。有时候,儿子来叫他吃饭,听到最多的回答是:“再等一等。”长期的坚持,不懈地钻研,换来的是丰硕的果实。他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在全旗普检中获得过第一名的好成绩。他的教学水平受到学生们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2011年,王利达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德育工作者”称号,连续3年被评为旗里的“拔尖教师”。

     

        王利达书教得好,在矿区里很有知名度,这与他的一个誓言有关。

     

        1984年,王利达高中毕业,进入窑沟乡一个非常偏僻的乡村学校——牛连沟小学任教。这里山高沟深,崎岖的山路只能靠步行。早晨鸡鸣起床,步行20余里后才能赶到学校。有一年冬天,大雪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他踏着没膝深的大雪按时来到学校。当学生们看到老师出现时,都高兴地呼喊起来。听到孩子们激动的声音后,全身冻僵了的他一下子感到有一股暖流传遍全身。从此他许下誓言:“这里的孩子们需要我,教书就是我的生命,永远要和孩子们在一起。”(本报记者 高 平)

     

        投稿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光明日报社社办公室(请注明“最美乡村教师2012投稿”字样)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010-67078888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