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22日凌晨,北京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15毫米,为61年来首都最大一次降雨。据了解,特大暴雨导致北京受灾面积16000平方公里,成灾面积14000平方公里。
面对天灾,北京市民大力弘扬北京精神,积极自救互助,党员干部纷纷出现在抗洪第一线……市民们说:“抗灾故事多!非常宏大,非常感人!”
派出所所长李方洪的最后一句话:“还是我先来吧”
在疾风暴雨和没腰深的湍流中,北京燕山公安分局向阳路派出所所长李方洪走到搜救小组的最前边,拦住街道干部高威说:“还是我先来吧。”
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从21日上午开始,北京燕山地区暴雨如注。10点钟,原本不值班的向阳路派出所所长李方洪放心不下逢雨必淹的凤凰亭村的父老乡亲,拨电话要值班民警赶紧把村里5号院的那位老太太转移出来。12点半,雨越下越大。李方洪直接赶到村里。
凤凰亭村4个院落里已经进了水,派出所立即协调相关部门,调来了4台水泵向外抽水。雨越下越大,抽水已经不起作用,现场指挥部当机立断,决定将村民转移到村里高处去等候救援。
有人不愿意走,特别是老人,几个警察和街道干部就挨家挨户去劝。
下午,已经大雨倾盆了,路面积水半米多深。李方洪突然发现,一家小商店里还有一位70来岁的老人和一个10岁左右的小女孩。他赶紧冲了进去,先将老人背了出去,放在安全地带,再蹚着大水回来,将小女孩背走。然而,17号院里又发现了五六个被困的村民。
“都快过来,拿绳子!”李方洪大声叫来其他的抢险队员,让被困村民们手拉手,拽着绳子,走到安全地点。
天完全黑下来了。
村北地势较高处,已经聚集了67个村民。
此前,屡屡意外发现有人被困,李方洪和几位民警、街道干部放不下心来,准备再去检查一遍。
街巷里,洪水突至,积水最深处已没了肩膀,最浅处也能没过胸口。水流湍急,想站稳非常困难,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水冲走。晚上7点20分,高威拿起一条长绳,准备走到4人救援小组的最前边,却被正在深水中艰难挪动的李方洪拦住。他接过绳索,说:“还是我先来吧。”
激流中,李方洪走出10多米,把绳索系在路边一个大铁门上,一松手,绳索顺着水流漂到其他3人的身前。3人就拽住绳索向前挪……李方洪徒手摸索着继续向前。
这时,前面出现了一根从旁边电线杆伸出来的铁索,李方洪本能地伸手去抓,想在激流中稳住身体,却不料一阵火花闪过,李方洪一跤摔倒。跟在后面的高威和村民于凤友等人赶紧拿过竹竿,将铁索从他手上挑开,几乎就在同时,李方洪的身体被激流冲过来。众人赶紧将李方洪抬到一处较高的院子里紧急抢救,然而,他已经双眼紧闭,毫无反应。
闻讯赶来的武警战士在激流中组成人链,托举起李方洪,托举到村外,托举上救护车。
晚上10点30分,医院宣布,李方洪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46岁……
倒下前,李方洪身背臂搀,直接救出十五六个人。在他的组织下,共有63人成功脱险。
“多好的一个人!老百姓一个没死没伤,只走了他一个!”村民刘兰萍说。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危险,他都走在最前边。”和李方洪打了10年交道的高威说。
防汛抢险一线的“老兵”
21日晚8时,55岁的南磨房乡正处级调研员王根来和其他十几位机关干部跟随乡党委书记郑勇,披着雨披冲进了雨幕,开始了初步排查后的重点地区险情排查、处置工作。
王根来这一组走的是百子湾西社区、大郊亭村,居民住处有高楼,也有平房区,根据以往的经验,排查重点放在地势相对较低的平房区。
积水过膝,汗水和雨水混合,在王根来和抢险队的同事们的脸上泛起一道道小瀑布。王根来时刻注意着牢牢护住手里的手机不受雨水的侵袭——乡防汛办接到险情后,会直接与这部手机联系。为确保能够第一时间接听,王根来把手机铃声调至最大,并设置了震动。
“铃……”在连续处置了水南庄村、鸭子嘴村等自然村里的几处小险情之后,手机再一次响起。王根来赶紧按下接听键,一阵急促的话音响起:“百子湾西社区平房区一户平房有险情,屋里进水超过30公分了,快去,具体地址是……”
电话都来不及放下,王根来吼了一句:“百子湾西社区,快、快!”
一行人停下正在进行的路面常规排查,迅速钻进装载着水泵等抢险器具的车里,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现场。合力搬着水泵下车,找到合适的放置位置,把社区准备好的沙袋堵住门口进水处,迅速接上备用电源、按下开关,“突突突……”十几分钟后,屋里的水排干了,户主一直紧皱的眉头放松了。王根来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他顾不上休息,又和抢险队一起继续排查。
不知不觉到了夜里12点,抢险队伍来到了大郊亭行政村辖下的石门自然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抢险队沿着石门路绕村排查险情,遇有重点防范处,就蹚着过膝的大水走进村里排查。王根来年龄偏大,加上晚饭只匆忙吞了几口饭菜,他感觉越来越疲惫。
“这里的下水井没井盖,很危险,必须及时处理!”又一次从村里拐回石门路上,一位眼尖的队员借着路灯和手电筒的光芒看着前面说。
“我来处理!”王根来按照那位队员的手电指示快步上前,却没留意一个水坑,后面的队员猛地听见了扑通一声水响,仔细一看,老王全身湿淋淋地从水坑里爬起。
“老王,没事吧。”郑勇和几位机关干部赶紧搀扶起王根来,一边给他抹衣服上的水,一边说。
“没事,正犯困呢,这下泡了个凉水澡,又精神了!”王根来笑着说。
一行人继续排查,直到凌晨两点多,雨点逐渐小了。两点半左右,王根来和同事们回到乡政府,在临时铺好的床上睡下。
24小时没有合眼的街道干部
22日上午10点,东花市南里东区内,水泵还在嗡嗡作响,地下室积水喷涌而出,排入小区水井。“再有7个小时,但愿能排干地下室倒灌的雨水。”东花市街道城建科的闫涛,眼睛凹陷、面带倦容地说。这个时候,他已经超过24小时没有合眼了。
24小时前,北京城区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34岁的闫涛顾不上即将临盆的妻子,一早就赶到单位为街道防汛做着前期准备。水泵、沙袋、铁锹、铲子……他到库房中清点,和十几位同事一起将防汛物资搬到指定区域,以备不时之需。“等雨下大了,抄起家伙就要干活,东西没到位,可不行!”闫涛和他的同事们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工作。
下午4点,白昼如夜,大雨倾盆而下,路上行人行色匆匆往家里赶,而闫涛却和几名同事,披着雨衣往外走去。
“在办公室待着,哪能发现问题,咱们到各社区里排查排查。”雨下得越来越猛,闫涛的鞋都被雨水打湿、走到水深处裤腿里也灌满了水。“东花市南里东区菜站地势低洼,快垒上几排沙袋挡雨水。”闫涛和同事一边在8个社区循环排查,一边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傍晚时分,闫涛手机开始响个不停。“快来我家看看,水淹过家门了。”北四巷胡同居民电话那头声音急促地说。闫涛到现场一看,原来是雨水管堵塞,造成排水不畅。在场有人出主意,要不就垒沙袋、拿盆往外舀水。
“这户人家房子地势低洼,舀水太慢,也不见得管用。等到晚上雨下大了,沙袋就不顶用了。”话音刚落,闫涛捋起袖子,挽起裤腿,找到堵塞的管道,揭开下水道口的铁箅子,用竹竿费力地疏通雨水管道内的杂物。一股股淤泥腥臭味弥漫在雨中,雨水污水没过了脚踝,闫涛顾不得脏和臭,为居民奋力疏通管道。
眼瞅着北四巷胡同居民家中下水通畅了,电话又来了,忠实里1号院又被水淹了。在汛前,闫涛送给社区居民人手一本联系手册,“雨来的时候,居民就能找得到我们了。”忠实里1号院水量很大,需要依靠潜水泵抽水。闫涛和同事赶忙取来了潜水泵,连上水管,将雨水往院外排。
凌晨1点,通水道、做苫盖、垒沙袋……闫涛和同事们马不停蹄忙碌着。“我老婆快生了,我照顾不了,只能托付给丈母娘,谁叫社区需要我呢,只能舍小家顾大家了。”闫涛笑了一下,指着一旁的街道办事处办公室主任董振生对记者说,他2岁半的孩子正发烧需要送医院,他都在这里守着,不能让暴雨影响了居民正常生活。
话还没说完,闫涛的电话再次响起,这次情况更加紧急。广渠门铁路桥下积水严重,殃及到了东花市南里东区,水漫进地下室,配电室被淹,估计积水达1万吨。小区供水、供电处于瘫痪中,直接影响3000户家庭、近1万人的正常生活……街道的物资力量难以解决,东城区消防支队花市中队前来支援,自来水车、发电车、急救备用车相继到位。“我们将试着分单元独自供电,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不便。”闫涛强支着疲惫的身体,又忙碌起来……
7月21日的北京,到处都有李方洪、王根来、闫涛们的身影。
据统计,21日的北京,全市参加本次强降雨应对人员为16万余人;上百万人加入了抢险和互助的队伍……
7月21日,北京人向世界展示出了北京精神和中国气度!
(本报记者 杜弋鹏 杨慧峰 张景华 本报北京7月22日电)
(更多报道见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