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3日 星期五

    “师爱”是可以穿石的水滴

    ——记广东珠海市斗门区五山初级中学英语教师陈德宏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3日 09版)
    陈德宏老师在给学生上英语课。本报记者 杨连成摄
    个人档案

    ●出生年月:1970年1月 ●任教学科: 初中英语

    ●毕业学校:珠海教育学院

    ●从教地点:珠海市斗门区五山初级中学

    ●任教经历:1991年至今,五山初级中学教导主任、英语教师

    陈德宏的人生箴言:

    母爱伟大,有一种爱比母爱更伟大,就是“师爱”。我要用“师爱”的力量去拉长乡村教育的短板。

    同事的评价:

    陈德宏老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潜心教学,善于管理,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好手。

    五山初级中学校长 何郁旺

    学生的评价:

    陈老师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他就是我们的好爸爸。

    初三(2)班 陈伟杰 陈泳霖

    陈念新 陈雅明

        仲夏的亚热带暴雨席卷南粤大地,在“珠江口西伯利亚”五山(荔山、虎山、马山、南山、网山等八个自然村的统称)的田园农舍之间,一辆红色的小汽车正迎着大雨驶来。

     

        “陈老师!您又来了呀!”雨伞下,白发老人热情迎客。

     

        “您的孙仔没来上学,我不放心,午间有空就过来看看。”停车、握手之际,身穿瓦蓝色校服的中学生悄然出门,羞愧而感激地钻进了老师的轿车。

     

        这是今年中考前珠海斗门区五山初级中学英语教师陈德宏冒雨开车接农村留守孩子上学的一幕。五山村的乡亲们和他的同事告诉记者,陈德宏老师从教18年来,走村串户去家访,不顾风雨酷暑接送学生已成为这里的一道风景。不同的是,风景里的陈老师从过去骑单车、开摩托到这几年驾驶上了孩子们的“免费的士”。

     

        “师爱”是一份放不下的责任

     

        “当初考大学,自己并不喜欢英语,因为我从小就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可我却偏偏选择了以讲话为生的教师职业。”课余时间,陈德宏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1987年填写高考志愿时,父母和亲友都希望他从此跳出农村,干啥都行。可真到了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陈德宏犯了难:自己为什么只考上个大专而没有考上本科?同村不少孩子虽然学习刻苦,考上大学的却很少,根子在于英语学科成绩差,在于五山村中小学缺少英语专科教师,是英语学科拖了乡村学生成才的“后腿”!

     

        “不行!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在庄稼地里长大,我不能光凭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职业,我得选农村教育最需要的英语专业,去改变庄户人家子女学不好英语的现实!”

     

        当陈德宏成为珠海教育学院一名英语系学生后,还有朋友劝他说选一门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可陈德宏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1991年夏,面对城镇学校伸出的橄榄枝,陈德宏却悄悄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乡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振兴乡村中学英语教育的事业中。

     

        初中英语教材对满口斗门土话的孩子们来说如同天书。小学就没打好英语基础,补课得从纠正音标发音开始,背单词难上加难。旷课的,迟到的,调皮捣蛋的,一度把他的英语课堂变成了嬉闹哄哄的自由市场,每逢班级或年级公布各科考试成绩,垫底的无疑是英语。

     

        “老是让英语学科拖了后腿,我们对不起乡亲,对不起村里的孩子!”一时陷入沉思、自责和迷茫的陈德宏没有退却。怎么办?能怪谁?不能怪学生!

     

        陈德宏对英语课组的同事们说,关键是师生感情要沟通,教学方法要对头,平时功夫要到家!当课堂内外的释疑解惑不能拉长农村教育的短板时,我们只有用热烈而持久的“师爱”来弥补,“师爱”是我们老师肩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放下的一份责任。

     

        “师爱”是一种超越功利的享受

     

        “早上6点45分到办公室和课室检查学生回校早读情况,下午6点45分至7点15分对学生进行每天半小时英语听力训练;晚上10点半至11点15分到学生宿舍逐一检查督促学生就寝,使学生夜不归宿保持着零纪录!”这是一份怎样严格的课外作息时间表啊,陈德宏却坚持了18年,而属于他自己和家庭的时间究竟有多少?

     

        陈德宏的妻子、同在五山初级中学工作的叶菁老师对记者说,结婚17年来,她的老公很少在晚上11点前回过家,怀孕那段日子想要他一起散散步,他却从没能挤出一时半会儿陪伴的时间。尤其是担任了英语教研组组长和学校教导主任后,不管是平时备课上课,还是周末寒暑假,他总是以校为家,成为全校有名的“工作狂”。

     

        妻子的理解,是陈德宏分秒必争、努力工作的动力。为了提升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他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先后参加北师大和广东教育学院为期一个月的业务研修和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培训;为了满足不同差异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陈德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搜集英语课件资源,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他还善于通过语言工具承载的文化信息异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素养教育。

     

        “教书育人对于我是一种乐趣、一份痴迷,是超越了功利之后的一种精神享受!”陈德宏对记者说,英语教学已成为他的第一生命,他不仅亲自编写初三年级的每日练习题、测试题、月考题和翔实而针对性强的中考总复习资料,而且带领全年级教师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改革。根据农村孩子调皮好动的特点,陈德宏每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领同学们踢足球、打羽毛球。

     

        “足球英语怎么说?发球、点球英语怎么说?看我口型,大声喊出来!”初三(2)班陈雅明同学向记者回忆说,不仅学校绿茵场常常变成了陈老师的第二课堂,陈老师甚至不放过任何一次课外活动的时间,一边带着学生玩,一边鼓励大家温习英语,比赛背单词,表现积极的同学都能得到老师的赞美和奖品。

     

        “师爱”可以穿透顽石

     

        前些年兴起的“网吧下乡”给珠江西岸农村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怎样才能把沉溺网吧的孩子拉回课堂,陈德宏每天一大早就赶到通向每条村庄的岔路口去“迎接”学生,把重点帮扶的学生一个不少地带进教室;午餐后又骑车巡查方圆五六公里的游戏厅,发现一个学生就带回一个;一刻不停地围着学生转,这样马拉松式的“严防死守”,陈老师一直持续了3个多月。

     

        “越是那些连家长都失去信心、放任不管的孩子,陈老师就越是加倍地爱他!”同事黄英杰老师向记者回忆道,前些年有个叫林广宏的同学,是个隔三差五生事端的“刺儿头”,陈德宏老师一次次家访谈心都碰了钉子。对这类学生,学校曾打算给予“停学一周”的处理。陈德宏却向校长求情说:“学校放弃一个孩子,社会就可能多了一个罪犯!教育者绝不能轻言放弃。”此后不久,林广宏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仅发奋读书,还当上了班委会纪律委员,跟陈老师一起端正班风,帮助迷失同学。

     

        谈起师爱,陈德宏对记者说,老师对学生的爱犹如貌不惊人的小水滴,天长日久就会产生穿透顽石的奇迹。

     

        本文发稿时,记者从陈德宏发来的电子邮件上读到这样几段记录——

     

        “陈老师:您太辛苦了,学生只求您每天多休息一会儿!”这是2008届张立荣同学发来的短信。张立荣同学上初三时英语测验只得了36分,为了挤出时间,我经常把他带到家里来,我们边吃饭边辅导功课。一年后,他以113分的好成绩考上了斗门一中。

     

        2011年6月一个深夜,女生宿舍里透出一丝手电筒的光亮。第二天早上,我了解到是黄丹红同学没有按时就寝,我把她叫来办公室狠狠批评,她委屈地哭了。当天下午,我办公桌面上有一张手工做的卡片,上面写着:“老师,你就是我们的父母。祝父亲节快乐!”原来黄丹红同学熬夜是为了做一张送给老师的感恩卡片,我当面谢谢她,并向她道歉。

     

        本报记者 杨连成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