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1日 星期三

    点将台·老鲍谭古(32)

    鬼神的价值

    鲍鹏山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11日   12 版)

        对于“鬼神”这类无稽之物,孔子到底信不信?我的回答是:孔子信其价值,不信其事实。

        谓其不信,请看下面的记载: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

        祭如在,应该是“祭鬼如鬼在”的简略式。鬼者,归也,祖宗所归往,子孙所归敬也。全句意为:孔子祭祀祖先时,好像真有祖先在受祭;祭神时,好像真有神在受祭。孔子说:“我若不真心诚意地去祭祀,就如同没有祭祀一样。”

        祭祀之时,既然并非祖宗、神灵真实“在场”并受祭,只是为了保持虔诚,心中默念祖宗、神灵“如(同)在”,那么,孔子这句话,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告诉我们:他不信鬼神真实物理性的存在,他只把它们视为一种价值存在。

        《孔子家语·致思》:

        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不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

        看来,对于“死者有知无知”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关键不是去辨别事实,而是考量价值。

        再看《论语·壅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既“敬”鬼神,为何又“远之”?因为“敬鬼神”,是为了敬一种价值,而“远之”,是因为不相信鬼神实有,不必也不能沉迷。不知敬畏神秘力量,是没有信仰;迷信鬼神实有,是缺少理性精神。既有信仰,又有理性,这就叫智慧。

        智慧与知识有别。简言之,知识是“对于事实的认知”,其对象仅仅是事实;而智慧则不仅能够认知事实,更重在考量和认同价值。孔子说“君子不器”,为什么君子不是器?因为君子拥有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知识和技艺,而且能够考量、商榷、估定和认知价值,认知到人类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存在,而且还是价值的存在;人类的生活不仅仅是物质和肉体的生活,还是精神和道德的生活;人类的生命不同于禽兽的生命,他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所以叫“性命”,不同于“牲口”——盖“性”者,心之生也,“牲”者,物之生也。孟子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这珍贵而易失的异于禽兽之处,就是“心”,所以,孟子再三呼吁人们:“求其放心”。(《孟子·告子上》)

        其实,鬼神这种无稽之物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某种价值,对此,圣人知之,小人迷之。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圣人还就是利用小人的“迷信”来实现道德的目标,此即所谓的“神道设教”。《易·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盖迷信也是一种信,有信则有行,无信则无行,信行则忠良孝悌,无行则放僻邪侈。故有信之民,胜过无信之民远矣。

        《荀子·礼论》: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

        知道鬼神没有,不过是知识。而能明了一切鬼事不过人道,则是智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