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刚刚在北京卫视首播的大型人文纪录片《人民的艺术》吸引了大众的广泛关注。该片以细腻的手法与宏观的视角,全景再现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六十年以来所历经的风风雨雨,更以其独特的人文格调阐释了一系列经典剧作的创作与发扬,更以扎实的史料与丰富的采编资源为广大观众揭秘了人艺舞台的台前幕后。
全片的主题围绕着“人民”入手,阐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自建立以来一直所秉持的历史使命,那就是立足于国家、人民与时代,创作并引入一系列富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精品戏剧,为满足广大人民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打造出真正意义上属于人民的艺术。在60年的时光里,这一方舞台所经历的辉煌与荆棘并存,荣耀与坎坷同在,但几代人始终都能坚守信念,不忘服务于国家与人民的根本,走出了一条颇具示范意义的光荣之路。
由北京电视台著名导演王淳华任总导演的《人民的艺术》共十集,每一集的长度为三十分钟,采取的是编年史与主题化相结合的分集方式呈现,使60年来的人艺戏剧、人艺风格、人艺精神、人艺人等部分有序地被浓缩,信息量显得格外密集,创作上颇具难度。创作者们将经典剧作的生成与发展与重点人物的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真正实践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完美整合,使观众自戏里戏外收获到扑面而来的激情与感动。
令人颇为动容的是关于人艺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传奇事件的挖掘与演绎,很鲜明地诠释了当年“四巨头”对人艺风格与发展方向的奠基,也详尽地总结了当初“四大导”对人艺戏剧经典的精心实践与开拓。在这些传奇史事的贯穿下,每一集都贡献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与声音素材,并与3D呈现等新技术手段完美结合,从多个角度完整地重现历史。本片还融入了很多由当下年轻一代戏剧人所联袂演绎的实景重现,史实性之外更加增添了一点戏剧性。其外,对《龙须沟》、《茶馆》、《雷雨》、《推销员之死》等一系列经典人艺剧目的源起与幕后故事的发掘很引人入胜:《龙须沟》怎样从旧时老北京的贫民区中提炼出来的?《雷雨》首版4个多小时,为什么差点儿“排不下去”?7天写就《蔡文姬》,郭沫若如何把戏融入他个人的生命写照?《茶馆》上演375场,老戏骨于是之为什么会有“忘词”的尴尬?《绝对信号》如何让当年46岁的林兆华一举成名天下?《推销员之死》如何解决中国人演洋人演不像的难题?每一出经典戏剧的诞生都有着其独特的时代特质,其背后的故事梳理下来简直就是一部新中国戏剧艺术发展的断代史,无论是在史料性还是在情怀方面都显得格外之厚重。
作为北京市2012年重点文化项目,《人民的艺术》彰显了稳重大气的特征,全片拍摄足迹遍及欧亚大陆,先后在俄罗斯、捷克以及中国的台湾、上海、浙江、天津等地实景拍摄,集中采访的人艺著名演员与社会各界知名人士130多人,其中不乏像姜文、冯小刚、陈道明、刘晓庆、宋丹丹、徐帆这样的明星大腕,更有舒乙、范曾、韩美林、于丹、张颐武等等一干文化界名人。这么庞大的筹备与拍摄工程,是整个纪录片能脱颖而出的基础,总导演王淳华率领她的团队经历百日的打磨,为观众献上了一部人文精品,使之具备了史诗般的深情与厚重。
北京人艺大胆探索话剧这一西方艺术品种的“中国化”道路,无愧于“国家级艺术殿堂”的称号,而《人民的艺术》以北京人艺戏剧史的总体观照为视野背景,以人艺戏剧代表剧目为每集的切入,以对戏剧创作的探索进行时代特征的解读,从而完成一次民族文化发展的样本分析,在回望中记录中国戏剧和艺术家的蜕变、前进及坚守,在反思中呈现中国文化艺术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全片主题围绕“人民”二字入手,把握北京人艺与人民、与时代、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60年的梳理与回顾中,融入当下民众对艺术信仰的敬意和对民族文化的省思。
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建与发展,到当下商业戏剧与严肃戏剧齐头并进,这中间走过了60年。人艺不仅以自身的艺术魅力与品格影响着中国戏剧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同样也在时代变迁中经受了无数的冲击与考验。《人民的艺术》依序记录着这一切,“人艺”二字,具有丰碑的意义,也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精神,是集“戏比天大”、“一棵菜”等品格于一身的人文精神,也是对戏剧艺术痴迷热爱,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治艺精神。这种精神超越了时代也跨越了时光,在物质需求高度膨胀的当下更显其可贵,它应该被保留、被呵护,更应该被传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