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管钰年宣布,甘肃省提前4个月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作为改革的重头戏,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第一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省内67家市县电影公司完成转企改制。
自此,甘肃文化的发展步入一个新的时期。
市场惨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舞剧、秦剧、陇剧、京剧等等多种文化形式,陇军均有叫响的作品,但在几年前,这些作品却换不来文化市场整体的上佳表现,这困扰甘肃文化事业发展的难题,也正是甘肃文化体制改革急需破解的难题。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甘肃省杂技团在2006年底面临的严峻考验。
“交不起电话费,办公室的电话也停了。”新任团长李林安下定决心,改革。从2007年起,甘肃省杂技团开始尝试走市场化的路子,创编出了大型杂技剧《敦煌神女》。
伴随着《敦煌神女》演出的成功,甘肃省杂技团大翻身。2010年4月,甘肃省杂技团在甘肃省委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作为甘肃省直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试点,“甘肃省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成为甘肃省第一个转企改制的省直国有文艺院团。
2012年4月15日,甘肃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而成,为省属大型国有独资文化企业。
一把手挂帅,改制步伐加快成效显著
为有效推进改革,甘肃省出台了《加快推动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办法》、《甘肃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若干政策规定》。
今年4月,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甘肃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
同一时间,甘肃省委决定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一把手工程”,明确各市州主要领导要作为改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切实负起责任,亲自抓好改革重点工作。
在中央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甘肃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甘肃79家文艺院团,7家经中央批准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省上批准3家划转、6家撤销,其余63家转制为企业。
甘肃省市县广电网络整合全面完成,全省“一条线、一张网”,基本实现省市县三级网络贯通。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和综合文化行政责任主体组建工作全面完成。14个市州、83个县区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均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
蓄势待发,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成立
6月11日,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在西北师范大学揭牌成立。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出任研究院院长。连辑认为,甘肃要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大省的跨越,要把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财富,文化研究是其中薄弱的环节之一。
连辑强调,研究院在今后发展中要紧紧依托西北师大在甘肃特色文化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为甘肃文化大省建设提供学术理论支撑。一要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二要加强国外文化发展研究。三要借助学术刊物等平台促进研究成果的及时扩散和传播。四要面向甘肃,对甘肃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系统的学术表达,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五要注重研究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把文化研究和商贸、旅游、金融、科技等结合起来。六要突出重点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七要加强与地方的合作,在地方设立研究基地。
甘肃文化发展,好戏更在后头。
本报记者 宋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