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3日,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70年间,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讲话》精神却一刻也没有过时。我们黄土画派,从诞生之日始,就是《讲话》精神的实践者,同时也在其中收获了丰硕的艺术果实。
我们黄土画派的艺术宗旨是“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我一生用了大量的时间去熟悉人,为了与农民交朋友,我把自己深入生活的重点放在延安,许多次到二十里铺、周家湾、沟门大队、四十里铺。我在二十里铺农民家一住就好几个月,我的《祖孙四代》就以当地农民为原型的,其中有跟刘志丹闹革命的老红军,我画过他很多次。还有《知心话》中的主要人物原型任立宏,我们从1958年一直交朋友到现在。小姑娘院明,从她五岁我就画她,是在毛主席身边一群小孩中的一个,现在她已60岁了,我们还经常来往。所以熟悉人要下很大的功夫,甚至要一辈子。
我本人80多次去陕北,我们黄土画派的画家从2004年算起也有19次去陕北。但这还很不够,艺术家要用一生和劳动人民交朋友,要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所以深入人民生活是硬任务,不是可有可无、可去可不去。榆林地区佳县有一个马家沟,我去过五六次,在村上建立了一个黄土画派马家沟艺术馆,挂了我们的许多原作,我们给马家沟小学和村上先后三次捐款22万元。另外我们还深入陕北了解老一辈革命家,如到刘志丹家乡和闹革命的地方访问写生,到毛主席转战陕北的地方,了解到毛主席当年经常背着行李步行,从安塞王家湾走到靖边县的小河村,从佳县走到米脂,一走就几天。在朱官寨、梁家岔、东原村、南河底、谭家坪、神泉堡等地,我们沿路采访老乡同时画速写,了解毛主席当时转战的情景,怀念毛主席和去世的老房东。后来我们每到南河底,房东的儿子都激动地拥抱我。
目前少数文艺工作者不太深入生活,不太与人民交朋友,有些作品,比如人物画,有些贫血,没有个性,没有灵魂,没有深度,归根到底是没有生活。山水、花鸟画的一些作品,也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等问题。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要提倡深入生活,深入人民。
黄土画派研究会成立8年以来,每年都要到陕北采风几次,每年秋收和过大年是保证去的,其他各地加起来每年要下去至少六七次。现在黄土画派有正式成员90位,每次采风我们都要召开研讨会一两次、笔会一次,为当地留下书画作品。2011年过大年我们去了4个县5个村,与老乡一起过大年扭秧歌,将四百多幅书画作品送给了当地。
去年5月初我和黄土画派受邀去井冈山等地采风,又到西柏坡采风,今年到韶山采风学习,受到革命传统教育,认识到新中国来之不易,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拥抱生活和人民,这是长期深入生活和艺术实践所认识到的。画是永远画不完的,我们只有用自己的艺术劳动来报答党和人民。
1951年我17岁时,在育才学校的课堂上第一次听到王琦先生讲《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得非常生动,是对我一生最有影响的一课,当时我就决心一辈子去做,去实践,从来没有动摇。王琦先生送给我的《讲话》这本书,我保存了60年,学习了60年,实践了60年,也可以说是我从事美术工作以来,用了一辈子的思想武器。我体会到《讲话》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解决文艺问题的最有权威性的经典著作。
毛主席在《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身心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艺术家要把原料与生产、研究过程与创作过程统一起来,要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不要做那种空头文学家和艺术家,去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