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城市兴建大型体育场馆、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时候,都无法回避一个世界性难题——“蒙特利尔陷阱”。在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第21届奥运会上,原计划的1.24亿美元总预算不断超支,到最后整体花费超过了15亿美元,使得蒙特利尔市民的财政负担持续了20多年。同时很多国家和地方大型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也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对于这样一个世界性难题,拥有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大型、现代体育场馆的江苏省无锡市完美破题。在政府财政没有增加补贴的情况下,体育场馆全部正常运营,无一闲置。保证大型体育赛事需要的同时,为市民提供了质优价廉的体育设施和服务,体育场馆每天开放达17个小时,单次最低消费4.1元,前来锻炼身体的市民人数每年递增50%。
当众多媒体和公众带着好奇的目光探索无锡市体育场馆运营成功的“秘籍”时,肇始于2005年的无锡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改革带来的社会效果浮出水面。
管理中心承载管办分离
近年来,随着无锡经济的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市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公益服务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公益服务的供给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2005年底,无锡市在不增加编制、不增加财政负担的前提下,首批选择卫生、 教育、文化、体育四个领域实施体制和机制的联动改革,分别成立了市医院管理中心、学校管理中心、文化艺术管理中心、体育场馆和训练管理中心。2008年成立了市公园景区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的成立,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中心和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部门的重点工作归位到政府应有的管理和服务上来。管理中心作为政府办医、办学、办文化、办体育、办园林等职能的责任主体和所属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主体,主要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负责管理各自领域的国有资产运营使用情况,负责管理所属单位的人、财、物和业务,从而办得更规范、更科学、更高效。可以说,管理中心就是管办分离的载体。”无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编办主任戴锡生的话道出了无锡事业单位管办分离的初衷。
管办分离,促事业发展
行业不同,公益化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管理中心成立之后如何有效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对一些拥有经营性资源的事业单位如何进行市场化运营?成为无锡事业单位改革亟待破解的问题。
从2008年起,无锡市对管办分离领域的体制机制做了进一步探索改革。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提下,对一些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据无锡市体管中心主任葛恒显介绍,在体管中心成立后又实行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成立了两家国有独资公司。两家公司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吸引体育健身消费,同时举办大型会展、文艺演出和大型赛事,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把体育中心每年三四千万的运营成本消化掉了,并且每年节省政府财政投入两千万元左右。管办分离后,无锡市园管中心同样交出了漂亮的答卷。据无锡市公园景区管理中心主任常荣初介绍,管养分离的实行,使无锡市园区从传统园林管理向园林旅游转型,产品形态从单一型向休闲观光型转型,体制机制从事业管理向企业化管理转移。仅2011年,园林经济收入就达2.68亿元。
管办分离,推公益进步
“改革成功不成功,要看百姓到底获益没有。我们的事业单位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要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戴锡生的话揭示出无锡事业单位改革最终回归的价值取向——造福百姓,办好公益。
随着“管理中心”这个改革载体的构建,各管理中心根据发展公益事业的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从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2009年,无锡出台了《无锡事业单位社会服务公共服务绩效考评试行办法》,按照事业单位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种类,建立以公共服务指数为核心的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分行业对事业单位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进行评估,考评结果与事业单位年度工资总额和财政供养预算等挂钩。各管理中心根据自身的特点,从领导干部管理、经营机制、工作流程、绩效考核、分配制度等方面积极创新。
记者在无锡市人民医院看到,制度、管理创新给患者带来的便利处处可见。在医院大厅里,陈岑正在自助挂号机前挂号。她告诉记者,自己需要进行六七项妇产检查,用了自助挂号服务,所有缴费只需排队一次。据无锡市医管中心主任陈卫平介绍,无锡市医管中心下属的8家市属医院在接诊数量和效益等各项指标上都优于以往,总体工作量提升了20%,一些学科建设在全国排在前列。
无锡市的文化建设在管办分离后,焕发了勃勃生机。无锡市文管中心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培育文化品牌,所属文化设施年均开展百余项活动,接待观众300余万人次。
“管办分离以后,我的最大感受是执行起政策来不折不扣了。”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主任许立新坦言,他这个教管中心的主任不好当,“管办分离之前,教育主管部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管办分离后,教管中心把重心放到了教学管理上。这是一个从专门到专心、从专心到专业的过程。”教管中心在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水平上动足了脑筋,六年里没有增加财政一分钱,对原有的学校进行改扩建,增加了三分之一的重点中学,并且全部变成了省和国家级的学校。
(本报记者 柳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