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地理与经济地位的凸显,东北区域史研究已然成为国际性的热门课题。但综观学术界的研究状况,笔者发现除相关理论研究尚待加强外,东北区域史研究亦面临着研究视域的拓展问题。中国东北区域史研究在立足挖掘自身历史的同时,应拓展关照边疆区域的地理特点,将视角延伸至东亚视域下进行考察,把东北区域史研究引向深入。下面以中国东北商埠史研究为例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目前,学界关于商埠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主要集中在对关内“条约口岸”及所在城市的研究,到试图通过“自开商埠”来考察中国近代化之动力及发展途径;另一方面,研究范围从腹地向边疆区域拓展,将商埠开放与西南、东北等边疆区域发展历史进程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东北商埠史研究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区域经济问题,这主要是由其重要的地理与经济地位决定的。中国东北位于东亚之重要区域——东北亚的腹地,与朝、韩、俄、蒙等国相邻,隔海与日本相望,南与中国华北地区连成一片,经济位置十分重要,是对东亚开放的重要窗口。因此,它至少在如下四个方面举足轻重:
其一,商埠开放与近代东北边疆区域开发问题。边疆区域开发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东北边疆的开发同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相比较,有自身明显的特点:东北边疆是中国近代社会中感受外来压力最大的地区之一。这表现在,近代发生在东北边疆的割地、失地现象十分严重,各种帝国主义势力在东北活动最频繁、争夺最激烈,东北被称为“亚洲的巴尔干”。在外力的强势冲击下,清政府出台了开放东北的政策。而东北由此逐渐形成的商埠开放格局,是否促进了近代东北区域的开发,其消极作用又有哪些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其二,商埠开放与近代东北边疆区域安定问题息息相关。在俄、日等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与侵略之下,东北边疆区域开放后,仍旧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危机,商埠成为中国政府与列强保持和侵夺主权的重要场所。一方面,由于近代中国政府的落后与软弱,在东北地区丧失了许多权益;但另一方面,恰恰是由于开埠通商,使东北边疆和内地的经济联系空前加强,不但使列强虎视眈眈的东北区域没有被割离出去,相反使关内外联系日益紧密。
其三,商埠格局与东北区域市场形成问题。近代东北开埠通商促进了东北区域市场的形成,提高了东北与关内及周边国家经济联系的能力,为民国时期东北区域市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四,在东亚国际视角下,探讨东北开埠之后的中国对世界经济体系尤其东亚国际贸易格局及关系的影响。东北区域市场的形成与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中国东北的对外贸易有了飞速发展,在中国对外贸易体系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东北区域市场的联结下,中国在东亚贸易格局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对近代东亚国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今后要进一步推进东北区域史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超越东北地方史研究的传统,构建东北区域史研究体系。地方史研究往往更注重弘扬地方的传统文化,而区域史研究则有助于对整个中国历史的重新建构或者重新理解。例如,商埠问题,如果单纯从东北地方史角度去谈,只是一个东北经济史片段的缩影。但东北区域史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完整的社会历史,是我们认识中国边疆社会的一个极好范本,从东北区域角度研究商埠史,可以深化中国整体边疆史的研究。
其次,转换观察角度、思维角度。不能仅仅从一个国家和一种文化传统的角度去研究东北区域史,即中国东北区域史研究应立足国际视野,将研究置于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下,把握其动态的历史进程。例如,东亚视域下的中国东北商埠史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东北边疆区域开发历程及历史上东亚各国家间经济贸易交往状况,对进一步发展东亚经贸、文化往来等提供历史借鉴及政策咨询。
最后,加强学术交流与共同研究。应努力与国内和国际相关研究力量开展学术对话,致力于建立一个多学科(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组成的研究基地(平台),从多学科、多视角进行纵向或横向的综合研究。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