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14日 星期四

    吴继敏:做好一件事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14日   13 版)
    吴继敏对邓丽君死因的大胆推测让“胃食管反流病”这个医学名词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本报记者  郭红松摄

        “70后”的吴继敏是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主任。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副对联——“苦心求妙术,妙手起沉疴”,这是他的真实写照。他擅长腹腔镜胃底折叠手术,救治了数千例因胃食管反流导致的长期哮喘患者,让他们从此远离病痛的折磨。

        成为院士的研究生,命运迎来转机

        吴继敏从医和奶奶有关。在他儿时记忆里,奶奶慈祥,和蔼可亲,常常给他带来欢笑。有一天放学回家,他被告知奶奶得了不治之症,他整天沉浸在痛苦中。上初中的他暗自发誓:长大以后要当一名优秀的医生,去救治跟奶奶一样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治病救人”,这个简单高尚的理想一直推动着他努力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吴继敏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浙江省重点高中——瑞安中学。最终,他以高分考入温州医学院,他的“医生梦”终于有了孵化的温床。

        大学毕业后,他迫切想回到家里,用所学知识为家乡人解除病痛。他最终被分配到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成为一名普外科大夫。他每天面对数不清的病人,繁忙的工作让他迅速成长为一名医术娴熟的医生。进步并不能满足吴继敏的理想,虽然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在当地是一家非常有名的医院,但他总觉得空间太小,他需要一个更大的空间去施展自己的抱负。

        命运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惊喜。当吴继敏准备出去闯荡时,突然听说我国著名血管外科的奠基人汪忠镐院士来到了家乡,在浙江大学附属一院成立了血管外科研究所。吴继敏有幸成为汪院士的研究生。汪院士在浙江工作三年,这三年,吴继敏的命运迎来了转机。

        对邓丽君死因的大胆推测让他一夜成名

        在汪院士身边学习生活的这几年,吴继敏发现老师经常咳嗽。他回忆:“老师不太愿意让我们知道他生病的事情,而且严重的哮喘症状主要发生在夜间,我一直都以为导师只是普通的支气管炎症,并没在意。”

        2003年,非典肆虐。汪院士的咳嗽、哮喘症状开始加重,多次出现发作性严重呼吸困难,曾5次入院抢救。由于汪院士从来没有反酸、烧心等典型胃食管反流病症状,所以一直被当做“哮喘”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汪院士凭直觉始终不认为自己是哮喘,因为他“哮喘”发作的时候主要是喉部发紧,而且从来没有听到哮鸣音,但就是不知道是什么病。后经国外医生朋友提醒,加上自己多年对医学的领悟,他确信自己患的是胃食管反流病。为了彻底治疗,汪院士选择去美国做了腹腔镜胃底折叠手术,手术后症状很快消失,误诊五年之久的所谓“哮喘”终于离他而去。这场大病也改变了汪院士的人生轨迹,他深深感到国内还有许许多多跟他一样的患者仍然受着病痛的折磨,尤其是饱受误诊的折磨,他下定决心把研究方向转向一个全新领域,去探索胃食管反流引起“哮喘”的奥秘。在解放军二炮总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迅速在该院成立国内首家胃食管反流病中心,他要用余生去创建一个全新的专科,来救治广大胃食管反流病以及反流性“哮喘”患者。

        汪院士年事已高,带领大家做研究尚有余力,但要他重新学习腹腔镜胃底折叠术等技术性操作显然不大可能,而且,必须找一个人来继承他的事业,这个人必须要有跟他一样执著的事业心和科学精神。他想到了吴继敏,他觉得吴继敏能胜任。于是吴继敏便被二炮总医院破格特招入伍,因为那时候部队医院已经不再招收地方人才了。到了二炮总医院以后,吴继敏很快被委以重任,担任胃食管反流病中心主任,当时他年仅35岁,成为该院历史上最年轻的科主任。

        其实,在他走进胃食管反流病中心之前,他犹豫过。作为普外医生的他,曾梦想今后能成为普外科手术专家,能做肝脏、胰腺、血管等多种手术,能尽可能多地涉猎各种领域。来到胃食管反流病中心,莫非意味着以后就只能做“胃食管反流病手术”?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未来。然而,想到这个病虽然常见,却常常被误诊为哮喘、心脏病,想到汪院士在患病期间承受的痛苦,想到汪院士病愈之后对他们的教诲与鼓励,想到从事该病的研究和医疗工作能让更多的人从痛苦中得以解脱,他释然了,立马卸下思想包袱,浑身充满干劲。从科普宣传到学术推广,从社区义诊到开展全国放心医院网络大讲堂,从腹腔镜胃底折叠手术研讨会到国际胃食管反流病论坛,他竭尽全力帮助患者。

        吴继敏在规模化开展腹腔镜胃底折叠手术的同时,还不断成熟、简化和优化手术程序,形成独特的方法。手术时间从最初的5个小时,缩短到如今的平均50分钟,最快30分钟就能完成,而且在技术和手术方法上也不断改进和多样化,还敢于挑战高难度手术。另外,吴继敏还把治疗领域拓展到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疾病的治疗,如贲门失弛缓症、贲门和胃大部切除术后各种难治性复杂反流、十二指肠淤积症等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很多手术都是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首先开展的,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疑难杂症,使该科成为名副其实的治疗各种反流疾病的专科。

        对邓丽君死因的大胆推测让他一夜成名。

        著名歌星邓丽君的死因一直都是一个谜。邓丽君去世的地点在泰国清迈,当地属于热带气候,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哮喘病人不容易发病。从医疗条件方面考虑,以邓丽君的身家,她当时应该拥有最好的医疗资源来控制哮喘病情。通常情况下,只要用药得当,大部分哮喘发作还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对于那些难治性哮喘,往往多数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邓丽君“哮喘”发作后在短时间内就抢救无效死亡,吴继敏认为肯定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经过反复的思考、推断之后,得出邓丽君很可能死于胃食管反流病导致的喉部痉挛而窒息的结论。2007年,吴继敏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邓丽君、柯受良死因有新说”的文章,被各网站引用,浏览量达百万人次,引起广泛关注,“胃食管反流病”这个医学名词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做好一件事,足矣

        5月的一个清晨,吴继敏与往常一样,来不及吃早饭,便急急忙忙赶到诊室,换上白大褂,上楼查房。那里住的都是刚做完胃食管反流手术的病人。他仔细询问病人情况,生怕有一丝疏忽。

        从病房出来,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他又走进胃镜室,看了看准备做胃镜检查的病人情况。8:30,他走进诊室,接待第一位门诊病人。

        12:30,出完门诊,他开始准备下午的手术。吴继敏几乎每天都穿梭于这样繁忙的工作之间。每天天快黑了才能下班回家。周末他经常会加班,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去全国各地会诊。

        病人的认可和鼓励,是他最大的动力。这些年,很多外地病人来到北京找他看病,他们康复回去后又介绍其他病人过来,就这样,吴继敏名声在外。

        他早已忘记当初的犹豫,他坚定地沿着选择的方向前行。现在,他只希望做好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和治疗工作,做好一件事,足矣。

        (本报记者  牛梦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