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12日 星期二

    光明论坛

    “挑粮小道”的穿越力

    作者:完颜平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12日 03版)

        据媒体报道,全国第3期中青年干部党性教育专题培训开展体验式教学——重走朱毛挑粮小道见诸媒体后,全国各地兴起了重走“挑粮小道”的热潮,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医护人员、青年学生纷至沓来,情景感人。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来这条小道”?可以说这是一个新的“井冈山之问”。为了穿穿红军服、挎挎干粮袋、唱唱红色歌,体验一下当红军的感觉。为了接受艰苦奋斗、军民情深、官兵平等的教育;甚或就是一次经典的红色之旅,为了表达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之情。这些都在情理之中,但又似乎意犹未尽。

        其实,看上去这也是一条普通的山间小道,泥泞、崎岖、陡峭,与其他的山路并无太大的不同。然而,1928年12月,就在这条小道上,红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挑粮运动,时年42岁的朱德毅然拿起扁担加入到挑粮队伍之中,红军战士肩挑背驮把几十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支持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有一次毛泽东和战士们在黄洋界的一棵荷树下歇脚,毛泽东问:“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战士们有的说“可以看到江西”,有的说“可以看到湖南”。而毛泽东则意味深长地说,“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于是,这条挑粮小道上不仅有“朱德扁担”的故事,还有毛泽东和红军战士“荷树对”的佳话。有人得出结论,“这是一条挑粮小道,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阳关大道”,“是理想之路、希望之路”。但想想,又是什么使这条小道具有了如此的穿越力,从井冈山走向了延安,走向了西柏坡,走向了全中国。

        “挑粮小道”只是井冈山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一个典范和象征,寓意共产党人在这里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武装夺取政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形成了鲜明的井冈山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此,从这条小道起程,红军战士“挑的是精神粮食,举的是希望火把,播的是革命种子”。

        “革命必将有时转,得到胜利方始休”。高举井冈山旗帜,弘扬井冈山精神,是保持党的纯洁性,坚定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任何时候我们共产党人都不能忘记“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还要到哪里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挑粮小道”我们并未走完,拾级而上,还有更多的路程要赶。时代不同了,挑粮队伍的成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挑粮小道”如何实现新的穿越,今天我们最缺的“粮食”是什么,到哪里去挑这样的“粮食”,这支挑粮队伍还会像革命战争年代那样坚定信念、不断攀登、一往无前,而不意志衰退、知难而止、半途而废吗。这些都值得我们每个同志深深地思考。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