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3日 星期日

    一所没有围墙的城市大学

    ——武汉“名家论坛”五周年回眸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03日   01 版)

        每逢周六下午,到武汉市图书馆聆听“名家论坛”已经成为不少湖北武汉市民优雅而闲适的生活习惯。从武汉三镇自发而来,听名嘴、记笔记、学文化、谈人生,已成为越来越多市民周末的共同选择。

        如今,这所开到武汉人家门口的“百家讲坛”已陪伴江城百姓走过了5个年头。截至今年4月底,武汉“名家论坛”已成功举办讲座253场,接待到场听众20万人次,网络与电视受众超过两千万人次,成为华中地区最具规模、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讲座。在近日举行的武汉“名家论坛”5周年座谈会上,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元生说:“武汉的复兴,要以建设‘文化五城’为突破口,需要做强做大武汉经济,同时需要做强做大武汉的文化。” 

        让名家为百姓服务

        一到周六,来领论坛坐票的听众排队达数百米。往往一场讲座下来,主会场爆满,分会场坐不下。其中一位70多岁的老人丁少玮,常年风雨兼程,逢场必到,笔记密密麻麻记录了7本。“名家论坛”拥有如此的“铁杆粉丝”,除了论坛“公益化”、讲师“名家化”之外,更重要的是,论坛走出了一条“关注市民需求,贴近市民生活”的亲民路线。

        “市民的关切就是讲座的选题方向。”武汉市委讲师团副主任李策称,论坛选题立足“大文化、公益性”,定位在“关注民生、陶冶情操”。

        每期论坛都围绕大众关心的着力点,有的放矢地确定讲座主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递知识,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听众均能在这一文化的阶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使论坛作为市民生活引导者的主流文化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5年来,论坛坚持“让名家为百姓服务”、“以听众为本”的服务理念,策划组织了教育、房价等与市民息息相关的一系列讲座。

        此外,论坛在形式上也不断开拓创新,结合讲座,分别举办了演唱会、朗诵会等活动。

        论坛就是“百科全书”

        自2007年改版以来,武汉“名家论坛”的文化领域不断延伸、拓展。如今,“名家论坛”已逐步形成了人文历史、社会聚焦等系列。“名家论坛”渗透到了江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市民带来了“文化福利”。

        近年来,“名家论坛”始终坚持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作为讲座的一个重要内容,举办了“绿色奥运”、“心血管疾病预防”等多个有趣且充满实效性的话题讲座,使社科类讲坛通过“名家论坛”这个舞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市民在“名家论坛”学习了知识,了解了科学,也获得了生活的经验。如针对食品安全这一民众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论坛先后邀请到中国农业大学胡小松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院张玉梅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周德翼教授等专家到场为市民指导如何挑选放心的食品,舒缓了市民对食品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的焦虑。

        凝炼武汉文化精神

        近几年,为了扩大武汉文化影响力,打造武汉本土文化精神品牌,“名家论坛”高扬武汉本土文化,在宣传地域文化、突出本土特色、推介地区文化名家上下了不少功夫。

        论坛的选题策划特别注重保持地方历史文化、城市建设发展、市民生活变迁在讲座中的比例。同时在主讲嘉宾的邀请上,重点打造本地文化名师,让市民更多地了解地方文化与社会名人。

        5年来,论坛定期举办了《楚文化与湖北人的性格特征》、《武汉老建筑蕴含的传统文化》、《武汉的码头与码头文化》等具有“武汉味”的地方文化系列讲座。

        2010年,武汉文化通过“名家论坛”走上了国家图书馆地方文化系列讲座的舞台。

        “‘名家论坛’创办的宗旨就是通过兴建一些文化平台,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到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时,对“名家论坛”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武汉市委宣传部长彭丽敏曾多次实地聆听“名家论坛”讲座,对办好论坛,践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作了具体部署。5年来,在武汉市文化局、市社科院、市财政局、市图书馆及市属新闻单位和各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名家论坛”已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成长为健壮的青年。

        如今,武汉正处于“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推动武汉“文化五城”建设,仍需要借助“名家论坛”这个载体,形成文化传播的大声势,早日营造出“繁华盛景”的文化春天。

        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刘小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