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残疾人事业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有着康复知识、就业咨询、无障碍互动游戏、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等服务和特色板块的中国残疾人服务网的开通,不仅标志着我国残疾人信息无障碍事业发展从科研领域向社会化服务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是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中国最大的盲文图书馆——中国视障文化资讯服务中心落成开馆,为盲人提供了一个学习文化、掌握知识、交流信息的平台,让盲人共享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文明成果;
首次举行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统一考试,取得考试合格证的盲人,即可申请在医疗机构中从事医疗按摩活动,或开办盲人医疗按摩所,不仅为受治患者的医疗安全提供了保障,也使盲人群体更有尊严地就业和生活……
这些惠及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民生的举措,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高度关心和对残疾人事业的大力支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之一。
“我看见了”“我听见了”“我能走了”
山西省定襄县宏道镇大营村64岁的李成香由于患白内障生活不能自理,后来在县残联的帮助下享受到免费手术。当她重见光明时,激动地叫了起来:“哎呀,我可看见啦!”
安装了人工耳蜗的贫困聋儿张娱佳第一次听到声音时,被“初来乍到”的声音吓得哇哇大哭。他的父亲、河北省滦南县农民张国岩含泪说:“感谢政府的关怀,使我们农民的聋儿回到有声世界,又能听见了。”
因工伤断腿的山东烟台小伙王红强,在烟台市残联康复中心的资助下安装了假肢。他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这下我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走路,可以打工挣钱了!”
成千上万像李成香、张娱佳、王红强的残疾人,享受到了各级残联提供的各种康复服务。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李伟洪向记者介绍说,我国每年实施白内障手术100余万例,到目前为止共实施了900多万例;每年低视力康复3万多例,到目前为止已实施40多万例;每年开展定向行走培训6000多人次。
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建设省级听力语言康复机构31个,基层听力语言康复机构1028个。开展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服务的机构达到1106个。2011年,资助700名聋儿免费植入人工耳蜗,资助3000名聋儿免费佩戴助听器。对1311名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为2.9万名肢体残疾儿童进行了康复训练,对13.7万名肢体残疾人开展社区康复训练。
“我想办盲人按摩大专学校”
张成盲人按摩中专学校是国内唯一一所学费、生活费全免的盲人按摩中专学校,校长张成14岁时双目失明,他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在亲情的抚慰下,学习中医按摩。毕业后他开办了诊所,收入可观。1997年,张成倾其所有创办了盲人按摩学校。为了使更多贫困的盲人能够有学习、就业的机会,2007年按摩学校和中残联合作办学面向全国招生。
“学校不仅免学费、生活费,还提供生活用品,可以说,到这儿上学基本不用自己掏钱。”张成向记者介绍道,“我下一步的打算是想申办一所盲人按摩大专学校,让盲人受到高等教育。”
2011年,残疾人就业取得新进展。城镇新安排31.8万残疾人就业。全国城镇实际在业残疾人人数440.5万;1748.8万农村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其中1367.7万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与此同时,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也得到了同步发展。截至2011年底,有1232.5万残疾人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68.4%。
“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出书梦”
家住北京东城区、开办了顺康盲人按摩所的盲人李爱军,从小爱好写作,能出本个人文集一直是她藏在心里的梦想。
2009年,在博客出书网和出版社编辑及朋友的帮助下,李爱军的散文集《苦乐年华》出版了。“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出书梦。”当李爱军把书递给记者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随着近年来残疾人事业的快速发展,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也得到了强大助力。
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47个,地市级394个;建立省级电视手语新闻栏目28个,地市级168个;设立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文化场所14余万处。
一部部反映残疾人生活的影视佳剧搬上大屏幕,《我的少女时代》、《特别的爱》、《绽放》、《大爱无声》、《樱桃》等,让我们走进了残疾人的世界,触碰他们的心灵之美。
从2010年到2012年,全国各地相继举办了残疾人文化活动周,开展各类残疾人活动,参与人数达800多万。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全面推进残疾人文化事业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相信残疾人文化事业和残疾人事业都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报记者 刘小兵 本报通讯员 王 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