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教材出版使用以来,得到了高校任课教师和广大学生的认可和好评,对进一步深化科学社会主义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一名直接使用该教材的任课教师,我感受到,这部教材和其他同类教材相比,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政治导向鲜明,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明辨理论是非、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教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始终。教材紧紧围绕“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怎样取代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线,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科学地回答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关心的如何认识当代世界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如何认识当代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均作出了正面回应和有理有据的回答。教材坚持以实践为基础,考察和分析了科学社会主义160多年发展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艰辛过程,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所经历过的高潮与低潮、辉煌与挫折。值得一提的是,教材没有停留在回答“是什么”的层面,而是在回答“为什么”上作了深入阐释。比如,教材不仅指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这一基本结论,而且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过程和趋势进行了深刻分析。这就使大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但它改变不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是体系结构合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脉络和线索。教材从结构上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即教材的前3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观点进行了追根溯源的系统梳理,让学生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追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足迹,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萌芽、发展和成熟的过程;第二部分即教材的第4—5章,重点论述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分析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和严重挫折;第三部分即教材的第6—9章,论述中国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四部分即教材的最后一章,以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遇到的问题为线索,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教材的逻辑脉络清晰,结构科学合理,符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教材还注重史论结合,努力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其逻辑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联系起来,着力从历史脉络的演进,论述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贡献,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其发展过程。
三是内容重点突出,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教材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论述,特别是着力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比如,教材对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重点论述,用较大篇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进行概括梳理,全面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认识。
四是吸收最新成果,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及时把握学术前沿。教材立足于当今时代的新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广泛吸收借鉴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无论是理论的阐述、材料的运用,还是问题的解读,都能够站在理论前沿和学科前沿,这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比如,教材对科学社会主义核心命题的界定和阐述,对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地位的论述,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厘定,对共产主义社会一般特征的描述,对马克思、恩格斯设想未来社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论研究,对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解读,对苏联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辨析,对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所取得的成绩的分析和概括,以及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论述等,阐释十分深刻,观点富有新意。特别是教材在学科研究对象的定位中加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及其发展规律”,在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中突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围绕社会化生产及其阶级代表工人阶级的发展,把“革命”与“建设”相互衔接起来,并在这两者的统一理解中建构起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科。这些内容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方面的新成果,是两者的有机融合。
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作为一本阐述基本原理的教科书,现有理论阐述清晰准确,但如果语言表述再生动一些、可读性再强一些,教学效果会更好。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