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4日 星期一

    旌旗漫卷千峰出

    ——写在后勤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

    作者:陈 彪 王艺杰 许志晖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4日 11版)
    院徽
    院庆60周年庆徽
    毛泽东颁布的训词影印件
    威武雄壮的学员方队
    现地教学
    互动式教学
    学院综合演习场景
    教授与毕业学员在一起

        全军后勤管理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是距天安门最近的军事院校。这里,是全军后勤指挥军官培训基地,是全军后勤学术研究中心,是军委总部首长后勤决策咨询的“智囊”。

        60年励精图治,60年成就辉煌。8万余名学子从这里走向全军后勤各个岗位,数千项科研成果应用于部队战场,后勤学院始终与我军后勤现代化建设同频共振、相伴同行,用忠诚和奉献谱写出我军后勤人才培养和理论创新的辉煌篇章。

     院  风

        爱院如家、同事如友、惜才如金、事业如山

     教  风

        博学、敬业、垂范

     学  风

        尚德、勤学、奋进

     院  歌

        紧随共和国的脚步,肩负神圣的使命,青春集合在军旗下,我们相聚在北京。领袖的训词,办校的宗旨,听党指挥,保障打赢,保障打赢,这里是精英培训的基地,这里是军事后勤学术聚焦的中心,啊,教为战,学为战。迎接挑战,我们不辱使命,我们不辱使命。

        紧随共和国的脚步,肩负神圣的使命,将校摇篮写人生,我们相聚在北京。爱院如家,同事如友,惜才如金,事业如山,事业如山。这里是精英培训的基地,这里是军事后勤学术聚焦的中心,啊,教为战,学为战。迎着朝阳,我们准备出征,我们准备出征。

     不同凡响的历史

        走进修葺一新的后勤学院开放式大门,迎面是一块巨型泰山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为学院颁布的训词和手书院名。红色的院名和金色的训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蕴含着学院不同凡响的历史,昭示着后勤学院人的责任使命。

        1952年5月16日,毛泽东主席下达成立后勤学院的命令。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夜以继日地筹备,1953年2月1日,学院举行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会上,宣读了由毛泽东主席颁布的“训词”,“训词”为学院办学育人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院曾一度停办。1977年,邓小平同志在军委座谈会上,强调把军队教育训练提高到重要的战略地位,批准恢复因“文革”破坏停办的包括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在内的3大学院。后勤学院人用毛主席办抗大“死在延安、埋在清凉山下”的精神重建学院,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1985年10月,中央军委提出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决定合并军事、政治、后勤三大学院,组建国防大学。同时,确定另组建一所中级后勤指挥学院,仍定名为后勤学院,隶属总后勤部,行使正兵团级权限。在此时期,学院建立开放办学模式,发展学科教育,使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得到提升。

        1993年6月,为培养适应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人才的需要,全军院校体制编制进行调整,后勤学院更名为后勤指挥学院。江泽民主席专门为学院题写院名,并两次为学院题词。其间,学院组织“振兴学院”的大讨论,推动学院向更高层次发展。

        2011年6月,胡锦涛主席签署命令,后勤指挥学院更名为后勤学院。这次更名是中央军委从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着眼军事斗争准备和院校建设发展规律作出的战略部署,对于加快培养新型军事后勤人才,整体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建院至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彭德怀、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以及李先念、杨尚昆、黄克诚、洪学智等老一辈革命家和高级将领,以各种方式勉励学院为军队后勤建设培养人才;历代党的领袖、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给予学院巨大关怀,成为学院建设发展的动力源泉。

     走出骁将8万多名

        创建初期,后勤学院党委就确立“根据毛主席规定的建军总方针和总任务,吸取苏联先进经验和我军经验,以及朝鲜战争经验,培养现代化的后方勤务干部,建设现代国防军”的办学思路,提出“边教边学,边教边建”的办学方针,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在废墟和荒地上建起正规化的教学大楼,努力创建全军后勤高级专业人才教育和科研中心,创建系统的科学理论,大力开展本科和专科教育,举办短训班和高级速成班,培训了国内外大批高级专业人才。

        1977年9月学院复建,确定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方针,在“三个面向”的指引下,努力学习借鉴外军经验,与部队开展联合办学,不断提高学院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应对现代战争的组织指挥能力,全面建设完整的后勤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此后,学院积极适应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加强教学改革、加紧配套建设、加大保障力度,完成了学院建设从无到有、从传统到现代的根本转型。

        20世纪90年代,军事战略方针从立足于一般条件下战争转向高技术局部战争。向现代战争进发,成为学院教学科研的“主阵地”。全军联合训练、联勤体制改革、应急培训、高新科技等培训班先后在学院圆满完成,一批批毕业学员在军事斗争准备、抗洪救灾、国际维和等任务中,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份合格答卷。

        新世纪新阶段,后勤学院着眼新的使命任务,确立“践行领袖训词、培育先行英才、服务现代后勤”的办学指导思想,提出“适应军事训练转变,适应院校教育转型,紧贴现代作战后勤保障,紧贴部队后勤建设实际,紧贴学员岗位任职需要,为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后勤人才保证和理论支撑”的办学思路,创建以复合型人才目标、专题型内容体系、研练型教学模式、聚优型治理机制为主要特征的后勤指挥军官任职培训教学体系。近年来,为适应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战略部署,学院着眼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积极转变组训模式,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与军地联合建立野外想定作业、专业实践教学、革命传统教育、实地参观见学和代职锻炼5大类型26个教学基地,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利用军地资源办学,充分发挥首都的区位优势,先后聘请100多位高层领导、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在学院“周五名师讲堂”授课,形成立足军队、面向社会的“小核心、大外围”师资队伍;注重课程内容的信息化含量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建设,不断加强信息化教学方法手段的开发应用,学院教学训练手段加快向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迈进。2009年11月,学院被评为全军“教学工作优秀单位”。

        60年来,学院培养后勤指挥管理人才8万多名,其中有370多名成长为军以上干部。以全国政协副主席赵南起、著名英模朱伯儒为代表荣获“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的全军优秀共产党员次翁扎西等的优秀学员,为学院争得无上荣光。在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全军80%以上的高中层后勤指挥管理干部毕业于此。

     创新后勤理论的主力军

        60年来,学院科研工作始终坚持“为总部决策服务,为院校教学服务,为部队建设服务”的方向,加强后勤基础理论研究、后勤应用研究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着力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积极参与总部机关组织的调研论证活动,不断推出重大研究成果,创建了中国特色军事后勤理论,是我军军事后勤理论发展的主力军。

        建院之初,围绕从游击作战后勤到大兵团作战后勤,从国内战争后勤到反侵略战争后勤等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首任院长李聚奎应邀到南京军事学院、中南海怀仁堂讲授集团军进攻作战后方勤务,标志着我军大兵团作战后勤理论的诞生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学院跳出封闭办学的束缚,迈出开放办学的新步伐。教研人员下基层、上高原,赴海岛、走边关,深入火热部队寻找科研课题,走进战争寻找教学案例。院领导率团赴美国西点军校等国际军事名校考察调研,打开了中国军校对外交流的大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高技术战争舞台上,学院负起教学、科研双重职能任务,向着现代战争的理论高地进发。学院不断强化教研人员的科技素质,改善知识结构,开展模拟训练,研发系统软件,成为全军后勤学术研究中心、总后勤部从理论高度指导后勤工作与建设的助手。他们建立“教学出题目、题目进科研、科研出成果、成果进课堂”的教研一体转化机制,让科研为教学改革服务。目前,已初步形成与总部机关决策咨询需求相适应、与院校教学改革需求相适应、与部队后勤建设实践需求相适应的特色优势,取得数以万计的科研成果。

        自1978年以来,学院获军队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达435项。近10年来向军委总部提交研究报告142份,研究内参151份,有10多项重要成果受到军委和总部首长关注,进入机关决策,有两名专家入选军队战略规划咨询委员会。其中,关于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军队社会化保障改革、军队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军队保险制度改革、军队物资采购改革等一系列研究报告,以及我军军事斗争后勤准备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决策咨询意见,都受到军委总部的高度肯定。采用计算机手段研制的《邓小平理论学习系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称赞。学院参研的“一体化指挥平台”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09年申报的利用新技术在特殊物资物流管理应用的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同时,学院的博士研究生论文也首次荣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这也是全军中级指挥院校的突破,它标志着学院科研成果质量的大幅提升。编辑出版的“新世纪新阶段后勤理论丛书”、“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辅导读本”和《后勤学术》等刊物,丰富完善了我军后勤理论体系,有效提升了学院的学术地位,形成“以教带研、以研促教、教研一体”的互动格局。

        2011年,学院召开第三次党代会,描绘了创建特色鲜明一流军事名校的宏伟蓝图,全院上下正在为把学院建成高素质的后勤指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高水平的后勤学术研究中心、高质量的后勤决策论证智库、高品质的办学环境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