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我国改革开放的前哨阵地,一座创新的城市。
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迅速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深圳速度”闻名遐迩,创新、研发是深圳发展的灵魂。
从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中看到,2011年,深圳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6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弹丸之地的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7933件,几乎占据全国申请总量的近一半,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报告,2011年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前十位的内地企业中,深圳占据半壁江山并囊括“前三名”。
深圳为什么行?这一问题一直萦绕着我们。近日,走进深圳,我们开始了“创新源”的探访。
“这里学历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是深圳市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结晶。
走进这座现代化的大楼,在每一层楼里,你都会被那些新奇的新技术、新发明所吸引。我们随意走到5楼,科研人员向我们介绍了一种智能手臂,这是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视频显示,当一位小臂受损者接上这种智能手臂后,可以自如地端起水杯喝水,还可以捡起桌面的一枚硬币。即使是两臂齐根部缺失的人,装上这种手臂也有很好的效果。科研人员表示,他们正在致力于这项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进行这项研究的团队,大部分来自海外归国学者。在这座大楼里,各个楼层都有若干个研究团队在进行着不同方向的研究。
现在这座大楼中的360多名中高级人才中,三分之二有海外经历。其中不乏海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中的顶尖人才。“在这里学历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先进技术研究院产业资源处的夏洪流这样说道。
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说,院里的骨干人员,有些是他到海外点名引进来的,个别人甚至还是和人才所在机构谈判后才成功引入的。
这是深圳市与中国科学院5年前的一项战略部署。要借鉴发达国家项尖科研机构的运作模式,建立一种新型的研发机构。这种机构要实现从科学发明、基础研发到产业化的整体运营模式,着力推进科研+产业+资本的“三位一体”的集成创新组织模式,逐步从单独科技单元发展到科研产业混合体。
说起办先进技术研究院的体会,樊建平很健谈。他说:“先进技术研究院建立了一套以产业化为导向的评估激励机制。在这里引入的人才,要说做论文得奖都是一把好手,但我们更看重你把成果变成新产品,形成产业的能力。因此,全院上下形成了并不热衷于各种报奖的氛围,而是更加重视成果如何‘接地气’,你要关注你的科研是否有市场,你的科研产品的经济指标是否可行等等,我们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培养出更多的‘科技富翁’”。
而从深圳方面看,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正是吸引像樊建平这样的优秀人才的战略举措。“深圳受制于创新资源的匮乏,高校少,基础研发薄弱。于是,深圳的创新必须补上这块‘短板’,而组建新型研究院的做法,使我们可以拥有更高的起点。同时,深圳敢为人先的文化氛围,使深圳敢于在体制机制变革中先试先行。”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苏会军说。
华为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如果说中国革命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那么,华为也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企业成长之路。这条路,也是华为在实践中趟出的创新之路。
企业是创新主体,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深圳这片崇尚“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土地上,轰轰烈烈地大干一番,奏响了一曲响亮的自主创新之歌。
任何一位来到深圳华为总部的人,都会为展厅中陈列的产品所惊叹。在电信领域长产业链中,从电信网络到终端产品,每一环都有华为的身影。如今的华为,全球知名。而它的成长之路不过仅仅25年时间。那时的任正非带领6个人,两万元开始创办华为。现在,它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应用于全球140多个国家,涉及全球三分之一人口。2011年,华为销售收入达2039亿元,而海外市场占了近七成。
最能体现华为战略思想的,是它的海外发展战略。初生的华为,不能与欧美跨国公司正面竞争,但世界之大,也给了华为突破的机会——不能正面进攻就先迂回侧翼。“国际形势”本来就是这样:太穷的没有支付能力,赚不到钱。太有钱的看上的是欧美大公司,不会选择你的产品。只有手头紧,但未来经济发展有潜力的国家才是最合适的目标。战略思路一旦清晰,剩下的就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坚持,6年的坚持,华为在海外才拿到了第一单生意,只有38美元。而正是不懈的坚持,让他们一路“攻城掠地”,从非洲、亚洲向欧美市场挺进,目前全球最顶级的50家运营商中的45家都是华为的长期合作客户。
华为、中兴、比亚迪等等,这些响亮的企业名字,都是在深圳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
“扬长避短,造就了深圳的企业创新能力。因为没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所以深圳格外重视发挥企业的作用。注重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目的,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刘锦如是说。
最能印证深圳创新环境宽松的是民营企业。这一特别活跃的经济组织,在深圳生存得如鱼得水,几乎担当起创新主力军的作用。一批以华为、中兴、比亚迪、迈瑞等为代表的自主创新跨国经营企业,和以腾讯、朗科、金蝶、大族激光等为代表的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在这里迅速崛起。
政府用心“顶层设计”
“提升研发层次,提升创新能级,推动技术创新向知识创新延伸,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拓展。”深圳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邝兵对深圳的创新战略给出了明确的定位。
近年来,深圳加快布局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基本建成,运算能力全球第四、国内第二;启动建设首个国家基因库,建设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型研究机构。
重点新建一批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
深圳市在大部制改革中,设立了科技创新委,这是深圳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尝试,在这一机构改革中,为了将深圳打造成为知识产权强市,又在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加设了知识产权局,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2005年,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目标。
2009年,深圳市又出台了《深圳市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推动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落实。同时,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若干规定》、《深圳经济特区技术秘密保护条例》、《深圳市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若干规定》等一批地方法规和规章制度,使深圳市在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城市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能得到深度激发,特别是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突出,已成为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典范。
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作用下,深圳形成了很浓厚的知识产权氛围。如今,深圳专利的“多产”和“高产”为深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并日渐成为促进深圳产业结构调整、经济飞速发展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市场开拓力的重要推手。这种氛围也成为深圳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坚实基础。(本报记者 金振蓉 易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