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歌舞杂技团歌舞总监 金 辉:
以前,太原市歌舞杂技团20年没有出过大型剧目,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后增添了活力,两年就拿出了《唱享山西》三部大型剧目,演出了400余场,填补了太原市旅游市场空白。
但初闯市场,我们的实力还是显得弱,竞争力不强,既缺乏人才,又缺少资金,短期内寻求资本市场支持也难。
政府断了”奶”,我们从“吃皇粮”变成靠市场,根据演出次数、技巧难度、演出效果等来发放工资,让团里每一个人感到了压力,最近我们团就流失了两位顶尖杂技演员。舞蹈和杂技演员达到登台演出最少练10年,花精力费财力培养多年,演员能上台演主要角色了,到头来却在续订合同时走了,着实让人心疼。文化产业没有人才怎么行?我们正在探索培养、使用、留住人才的机制,对那些成长周期长、收获期短的特殊艺术门类,采取特殊的培养和激励手段。要做到这些,现阶段就显得有点困难。
在作为国有文艺院团的较长时间内,欠账多、底子薄、包袱重、发展后劲不足。因此,转制后需要我们自身转换思想观念、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还期盼政府既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制定一系列长期的、符合演艺企业特点的扶持政策,在一定期限内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扶持,通过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等渠道,对转制文艺院团的重点产业发展项目予以支持,让文化单位更有活力,增强发展实力,昂首阔步闯市场。
(本报记者邢兆远、李建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