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8日 星期三

    “五个90%”意味着什么

    ——惠州市企业推进自主创新战略调研报告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8日 01版)

     编者按

        广东省惠州市,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也没有大城市那样密集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而周边的广州、深圳、厦门等大城市对科技资源有着更为强大的吸附力。然而,正是由于“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在这里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企业成为惠州创新活动的主力,于是,缺少大院大所的惠州,创新活动空前活跃,近些年来,不断上演着“与全球高强企业高位对接,争抢国际国内大市场”的大戏。

        最近,记者对惠州市多家企业实地采访调研后发现,这里做到了“五个90%”:

        ——全市90%以上的研究开发机构设在企业。

        ——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

        ——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

        ——90%以上的研发成果来源于企业。

        ——90%以上的专利申请在企业。

        这“五个90%”,用实践回答了什么叫企业主导科技研发,自主创新怎样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如何让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实现对接,惠州市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如何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真正变成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高度自觉,惠州市通过对有发展苗头的高新技术的扶持,使企业增强了主动实现技术升级的积极性。

     科技创新,垫高了企业的“起跳高度”

        一幅世界电池发展史图挂在大厅最显眼的位置。

        从1791年意大利人发现“生物电”开始,一直到1991年日本商业化生产“锂离子电池”。其间,英国、美国、法国的科学家轮番登场。对着史图年表最后特意留下的一片空白,刘金成重重地敲击说:“我们一定要接上这个故事,在这里填上中国人的名字。”

        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是位于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家年轻企业。从当初简单的机械加工,到今天成为锂亚电池领域技术水平国内第一,规模最大。有着博士头衔的董事长刘金成自豪地对记者说:“做世界上最好的锂电池。”

        自主创新,是这家企业“发迹”的秘密。两千多员工中,研发人员就达到150人,在引进的各类专家中,不乏国际顶级专家。

        材料专家叶能,在美国已经是工作了18年的高端专家了,自从被吸引到惠州亿纬锂能,深感企业创新劲头十足,他相信,亿纬要在2014年实现锂电领域国际领先企业的目标,决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像亿纬锂能这样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惠州不断涌现,已拥有仲恺、大亚湾两个国家级开发区,4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12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有两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0家,民营科技企业累计达到236家,“惠州云计算智能终端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首批41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单位”之一。惠州市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连续4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记者发现,惠州市的企业,对自主创新都有着深刻而清晰的认识——只有靠自主创新,才能为企业赢得宝贵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站到世界的前沿,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

        TCL,这家当初找政府借5000元生产了中国第一部按键式电话起步的企业,今天在国内外名声越来越响。靠什么?就是靠自主创新。集团公司副总裁黄伟向记者介绍说,“创意感动生活”是TCL的定位,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DNA。回顾公司技术发展历史,靠着敢为天下先,实现了国内很多第一。

        他说:“现在,我们已经不跟国内比,而是要在国际上比排名。我们正在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体系。去年共有600多个型号,云电视归功于创新和模式。未来4年,TCL的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未来10年,TCL要成为世界领先产业。一句话,是科技垫高了我们的‘起跳高度’。”

        调查显示,惠州市特别重视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融入国际性分工与合作的先导区,为惠州市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广阔的空间。

        惠州市正源微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拥有4家高科技企业。公司的文化核心——企业的生命在于创新。正是把创新当做生命一样对待,这家民营企业成为行业里与美国微软公司交手甚多的企业,且一举打破了它国际垄断的神话。

        正源董事长余正明说:“愈到高端,遇到的对手愈强。我们虽然是一家民营企业,但靠自主知识产权,拿到了国际实验室WTDP资质,这意味着我的所有测试报告全球认可,据我所知,这个行业我们是第一家。这几年我应邀参与了多项国际标准的修订。去年我们公司参与的摇摆鼠标方案,与微软同时注册,令人鼓舞的是,今年1月我们击败微软,成功获得这项技术的美国发明专利授权,很多鼠标制造商选择了我们,这可是在与美国行业巨头微软公司‘虎口夺食’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里的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大多有“绝门绝活”,它们往往并不与国际大公司在主流主线产品上一决高下,而是在一些重要的“命门”部分布下核心技术,以此形成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

     企业主导研发,“把种田与吃饭连在一起了”

        来到德赛西威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事业部,发现办公楼外的打桩机轰然作响,记者问那里要盖什么楼,总经理陈春霖说要盖一栋研发大楼,正在打地基。他说:“我们用于研发的办公面积2006年是200平方米,2007年250平方米,今年将达到650平方米。现在,我们拥有全球一流的技术中心和得到大众、通用等跨国企业认可的实验中心。全公司的技术研发团队已超过500人,占员工总数的40%,到2015年,研发团队将达到1000人,将来还要在新加坡设立研发中心。”

        德赛西威汽车电子专注于提供全球领先的汽车电子整体解决方案,在汽车影音导航前装市场占据超过10%的市场份额,是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研发的GPS语音导航技术荣获“中国专利金奖”。

        “科技成果一大片,企业生产看不见。”这是以往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形象概括。那么,企业在解决长期以来科研和生产力“两张皮”的问题上,惠州有什么新的认识?惠州市科技局局长邹平生对记者说:“根本上解决‘两张皮’,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惠州市的实践看,还得靠企业。企业主导科技研发,有着极为强烈的自发、自觉、自愿、自主性。”

        这正如陈春霖举例所说:“去年日本富士通要我们赶制一个新产品,我们一个工程师两天两夜没睡觉,一下子就做出来了,解决问题。这要是在大的科研院所,可能就做不出来了。”

        “论文发表,职称到手”,这种在有些纯科研单位常见的现象,在企业绝不可能见到。TCL多媒体全球研发中心副总经理杨福忠介绍说:“在企业,创新一定是为了产业化运用,而产品设计肯定离不开新技术的研发。因为企业会沿着产业化和市场的需求来做,就不会是脱缰的野马,这是企业研发的优势。”

        杨福忠认为,现在产业发展很快,说明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要跟上技术步伐,企业最敏感,也最有可能作出及时调整。现在我们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种着田里的,把种田与吃饭连在一起了。

        再来看看惠州的农业科技,也是那样的活色生香。

        在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公司聘任的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庞义。他称自己在这里的工作是“雕虫小技”,帮助公司搞了一个有害生物防治实验室,里边有一间“天敌工厂”让记者颇感新鲜,里边养有寄生蜂、隐翅虫、瓢虫、赤眼蜂、蜘蛛等害虫的天敌。其中有一个密闭的透明罐里,育养着密密麻麻非常细小的寄生蜂,它专找害虫的虫卵,只要一被刺破,虫卵就活不了,这可让庄稼少用或不用多少化学药品啊。

        董事长钟振芳,是一名全国劳模。他是这样解读他为什么这样重视农业科技的,“三农的问题在富农,富农就要提高农产品价格,而价格的提升就要靠科技了。”

        钟振芳指着庞义教授道:“可不要小看科技专家,他们会带来无尽的价值,没有这个团队,就没有今天的海纳。我把公司与专家捆在一起,他们非常负责任,监管比我们还严格。我这个平台,一批批大学生研究生来训练实验,将来农业现代化不可估量,还要走出国门呢。去年,公司还设立了院士工作站,有两个院士团队参与,我拿出20%的利润作为科技投入。”

        今天惠州的企业,参与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是那样的踊跃。一是企业研发投入持续提高。2009年全市科技研发投入达10.6亿元,占GDP比重仅为0.75%;2011年达28.3亿元,占GDP比重为1.35%。二是企业专利申请量突飞猛进。从第八届至第十二届的中国专利奖,惠州市的获奖项目从不落空,2011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同比增长79.2%,专利申请量居珠三角第一名,授权量第二。

      科技让这里的企业“尝尽了甜头”

        自主创新,让惠州市的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敢与世界“高位对接”,自身也尝尽了甜头,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顺利地挺了过来。

        惠州华阳光学技术有限公司在这方面很具典型性。这是一家专门研制防伪技术的高新企业,常务副总经理王荇对自主创新有自己的评价:“科技对经济的撬动作用是那样明显,企业有了自主创新的产品,推向市场时会像井喷一样。产品站到一定高度后,前景就显现出来了,而看不见的就是科技含量。”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惠州市的很多企业,挑战的对象都是国际一流的公司,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企业有了自主创新,便有了产业品牌,就会底气十足,能够以小博大,以弱胜强,以后赶先,善于眼睛向外看,勇于站到世界的舞台上,敢于争当世界第一。 

        回忆起创立时的情景,厂房就是从熟人那里借来的宿舍楼,桌子是用纸箱搭成的,而今天的企业已经排到了同行业世界第二,敢与美国竞争。这条企业成长的道路让王荇显得很激动,她说:“在去年金融风暴中,我们的产品净利润增长11%,销售收入增长19%。而工艺全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而我们现在已经攻下第三代产品——磁性光变。而美国正在开发呢。”

        德赛西威的陈春霖对记者说,现在全球有7家供应商找我们作为全球供货企业,而我们有了自主研发能力和充分的技术人才准备,客户有信心,我们也能吃得下,谈一项成一项,效率特别高。我的体会是,一定要对研发舍得大投入,不能走短平快路数。有了品牌质量,才能走出去,走得远。

        像德赛西威这样的战略型新型企业,在惠州有很多,由于它们拥有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产品的竞价权一下子就转到了自己的手上,卖什么价格由自己说了算。因而,不断上演了一个又一个用自己产品替代进口的动人故事。

        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告诉记者,“2003年前我国该行业全部购买国外进口产品,由于亿纬锂能产品的出现,进口产品一下子从9美元降到了5元人民币。虽然自己赚的不多,但为国家节省很多钱。我估计有40亿元。要知道,这个竞价权是靠我们自己的技术创新活动得到的。”

        华阳光学的王荇对自己的高新产品非常自豪,她说:“我们虽然是袖珍企业,但利润很高,因为是高科技产品,材料少,抵扣少,是全市税赋最高的,连税收人员都吃惊。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为国家节约大笔钱,过去一公斤光变油墨进口要2.1万元人民币,现在降到了7千多元,而这是我们花了2000多万元投入研发换来的。”

        如果这种创新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影响的话,这里不妨借用一下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委书记钟一尔的话就非常形象:“今天,惠州人不用出惠州,就能享受到惠州各个企业生产的国际领先的自主产品。”

     优化创新环境,“有一只看不见的推手”

        记者在走访了惠州一批企业后发现,这里的企业聚集着一大批具有战略型思维、高学历、进取型人才,他们知识结构先进、精力充沛、年轻有为、意气风发、雄心万丈、成就感强、事业稳定。

        而这支庞大的人才队伍的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推手,那就是惠州市委、市政府。他们深知,经济结构要实现转型升级,没有企业的产业升级,将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他们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且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TCL副总裁黄伟对记者说:“作为企业,我们更多感受到一种来自政府营造的创新氛围,就是对企业经营从不干涉,对新技术却很关心,发现企业一有好的创新点就立即支持。总而言之,是市里在千方百计让企业拥有对科技资源强大的吸附力,最后成就了惠州跨越式发展。”

        刘金成说:“创新、研发平台离不开政府支持。我们总感觉好像背后有人推着,有底气,信心足,只要有困难,就找他们,就成了他们的事,让他们去喝酒,我就可以一心一意搞研究。反过来,我肯定也要给领导把事情搞好,否则没面子啊。”

        正源微董事长余正明形容自己说:“我现在就像三好学生,成绩好了,还给我发奖金、发奖状。”

        “现在,我们科技部门很有地位,书记市长经常带我们参加各种会议,都要求我们发发言,听听我们的意见。”科技局局长邹平生兴奋地对记者说。

        来自惠州市一批政策性文件显示,近年来,惠州市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先后出台的《惠州市推进专利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建设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与广东省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市的意见》、《惠州市鼓励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和吸引博士进站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仅2011年一年,市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就达1.62亿元,占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达3.3%。这些,无疑对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也越来越把科技人员作为企业的灵魂一样对待,不仅懂得使用,更懂得爱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惠州的科技资源越来越富集。全国各地的科技人员走出院门校门,来到惠州进驻企业。余正明说:“我们转型升级,不用国家号召,而是内在要求,政府一支持,企业如虎添翼,现在正源微每年诞生一个新企业,而且全是战略型新型企业。去年研发费用达1000万元左右。我的研发团队是国际型,前不久美国普渡大学一位博士举家迁到我们的公司来,准备大干一番,另外,上海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也来了,他们看中我这里的创新氛围。”

        今天,惠州的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和优化。到2011年底,全市共有专业技术人才18.4万人,占全市在岗职工总数的23%,其中中高级人才达8.1万人;科技研发人员达1.09万人,比上年增长30%。引进了先进显示技术研发核心团队、汽车人机感知智能信息显示系统产业化团队、基因重组作物育种创新科研团队3个科技创新团队,着力于重大核心技术的研发突破。共引进企业科技特派员298名,分别来自省内外44所高校和12家科研单位,有力提升了企业解决生产难题的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

        当记者问到惠州市的企业在未来自主创新中有什么新的思路时,市委书记黄业斌说:“我发现,世界大的创新中心往往是小企业集中的地方,这让我想到下一步,惠州市要在加快推进大中型国有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的同时,综合运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务等多元化的支持方式扶持小企业。另外,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激励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实施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计划,努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从而使惠州的大中小企业在新的高度上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本报记者 沈卫星 吴春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