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改三年,江苏现状如何?记者蹲点采访,得到一组数字:
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了14和28个百分点;“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城乡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总数为71601人,占聘用总人数的8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日均门诊病人数由13.9人上升到16.7人,同比上升20.1%;乡镇卫生院医师日均门诊病人数由10.7人上升到12人,同比上升12.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抗生素的患者比例均在25%左右;居民接受过医务人员上门服务的比例为67.6%,对基层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满意度平均达93.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医生数由改革前的平均不到2人增加到3-4人,乡镇卫生院的专职公共卫生人员由改革前的平均6.7人增加到7.5人……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背后的改革却是实实在在的。据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省医改办主任张卫东介绍,江苏主要进行了四方面的改革,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全部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二是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核定、岗位设置和竞争上岗工作,基本实现了全员合同聘用的用人新机制;三是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全面落实绩效工资;四是落实财政补助资金,通过政府补助、购买服务等措施,落实对乡村医生的补助,全省平均补助为每人每月1257元。
从“坐堂行医”到“主动上门”
家住江苏无锡市前宋巷的唐女士发现脖子上有个肿块,当即打电话向家庭医生——迎龙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李应莲求助。接到求助电话后,李应莲第一时间赶到唐女士家中,用娴熟的专业技术为她做了详细检查,并不断安慰唐女士不要担心。
这是无锡迎龙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家庭健康医生责任制”工程的一个缩影。在这里,社区医生一改往日“坐堂行医”的就诊模式,“主动上门”为百姓提供专业又贴心的服务。
李应莲作为家庭健康医生已经有两年,在她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了一份工作“账单”,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她所负责片区的患者情况。李应莲对于“上门就诊”的工作模式很自豪,她说:“我带的团队主要负责纳新桥社居委里的576户,其中有355户签约到位,我们团队每周都抽出半天时间主动上门,为签约居民服务,每礼拜三还要定期为签约居民测血压,检查用药情况。”
“团队分片包干,卫技人员包干到户”,家庭健康医生通过与社区家庭签约,让居民在家即可就诊,在转变服务模式的同时,也拉近了医生与患者的距离。
镇江京口区健康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X”家庭健康责任团队服务,同样让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接受专业诊疗。该中心一楼的慢性病门诊前,曹大妈像往常一样来取药。曹大妈今年60岁,已有20多年的高血压病史,说起“家门口”的服务中心,曹大妈喜笑颜开,“再也不用拖着这把老骨头往市区医院跑了,这里不收挂号费、治病费,而且医生专业,服务贴心,暖到我们的心窝里啊!”
曹大妈直夸医生专业、服务贴心,其实是对“3+X”家庭健康责任团队工作的肯定。据介绍,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分为九个团队,每个团队包含四名人员,其中“3”是指全科医师、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X”是指大医院专科医生、护士或志愿者等协助团队开展居民签约、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人员。
数据显示,目前江苏居民接受过医务人员上门服务的比例为67.6%,对基层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满意度平均达93.9%。
从“大病小病找医院”到“小病不出社区”
在苏州吴江同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门诊窗口等待的吴女士手里并没有纸质病历,而是一张市民卡,这让记者非常好奇。“用这个卡可以看病、乘车,算是一卡通吧。”
据介绍,2009年苏州市启动实施了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工程,一张市民卡整合了社区、社保、银行信息等多种资源,实现了区域内居民在不同医疗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个人健康信息的适时共享。
这样方便的社区卫生服务,还体现在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改造上。“在我们这个社区的信息平台,可以调出病人在大医院就诊的记录。”同里镇的医务人员向记者介绍说,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信息共享,方便了居民看病就医。常见病、多发病由社区医生诊疗,疑难杂症则通过医生工作站实行双向转诊。
随着基层医疗机构功能的不断完善,苏州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达99%以上,2011年,苏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门急诊同比增长29.6%,社区就诊人次比例达到50.3%。
以前“大病小病跑医院”,现在“小病不出社区”,江苏无锡前洲街道社区的居民们尝到了社区服务的甜头。在该服务中心,家长正带着孩子陆陆续续地前来接种疫苗,先是领取号码,然后刷卡等待,儿童接种后继续在观察室留观,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这是咱们中心发放的儿童免疫金卡。”该中心防保员吕君向记者展示,0-6岁的儿童,不管是本地户口,还是流动儿童,只需办一张免疫金卡就可以完成相关的疫苗接种。
这样“一站式”的工作流程让家长们直呼给力。“以前得带着孩子到大医院接种,不仅来回坐车麻烦,而且时间都花在了排队等候上,现在出了家门口就能给孩子接种,整个流程下来也不过半个多小时,我们也有时间和精力工作。”一位外来务工人员感叹道。
医改实施以来,江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全省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更多群众愿意到家门口的社区医院看病,由此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在社区”的新型诊疗模式。
从“单纯医疗”到“六位一体”
随着“以药补医”机制的扭转,江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注重医疗向注重提高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六位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转变。
在无锡前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楼康复科,记者遇到了前来做康复训练的烧伤病人王齐兵。初见王齐兵,记者还是被他略显“狰狞”的外貌吓到了。三年前,王齐兵所在的钢厂发生意外,喷溅的钢水让王齐兵全身95%烫伤,在无锡三院治疗了半年多,病情才得以基本控制。
对王齐兵来说,后期的康复训练非常重要。2011年1月,王齐兵坐着轮椅来到前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康复训练。让王齐兵家人万分感动的是,当时王齐兵全身裹满纱布,面貌吓人,康复科的医师不但不嫌弃,反而主动帮他做关节活动、定期换药,现在王齐兵恢复得很好,已经可以上下楼梯了。
王齐兵的主治医师戴云峰边指导王齐兵做仰卧起坐,边告诉记者:“虽然在家也可以做这样的康复训练,但家属常因掌握不好力度,有时会出现‘暴力’,反而不利于病人恢复。”
王齐兵动容地说:“这里有专业的康复训练指导,更有温暖人心的医生,他们不仅仅是对我身体康复的帮助,更多的是对我精神上的引导,可以说,是他们重塑了我乐观的性格,我很感激他们。”
“带着感情进病房,想着病人开处方”,这是前洲街道服务中心的宗旨。2009年5月,该中心康复科成立后,满足了社区患者的需求,中心21张床位,每次都能达到100%的饱和。康复科主任金达伟介绍说:“来这里做康复的病人多数是脑中风偏瘫患者,像王齐兵这样的烧伤患者也常见,当病人病情不再进展了,就从医院下转到咱们中心做基本康复。”
从“以病人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无锡前洲街道服务中心的大卫生理念,不仅拓展了中心的服务范围,而且完成了从诊疗服务向健康管理功能的角色转换,以实际行动满足老百姓的切身需求。(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孟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