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敢于突破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日前举行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当前高校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围绕这一任务,首都高校近年来在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上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
北工大:集思广益,只为培养卓越人才
张晓辉是北京工业大学2008级电子工程实验班学生,一名到今年夏天才毕业的本科生,但说起他3年又一个学期的大学学习生活,不能不让人惊讶。
喜欢数学的他,入学不久即在老师鼓励下“啃”下美国大学《线性代数》原版教材,“这本教材注重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有许多实例,让我对自己的学习有了系统的认识。”不久之后,他发现自己对物理更感兴趣,于是申请转到物理专业,但校方和老师在分析他的特长后,给出了不转专业,但同时修两个专业的建议和支持性方案。
“我享受着两个专业的教学资源,在物理专业上取得多门功课第一名,还在本专业上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得了奖项。”于此同时,他开始尝试科研,“这时我发现数学学习对科研非常重要,我很庆幸当时学校为我设计的学习方案。”张晓辉的科研论文最终在国际会议上得以发表,又在大三时在GRE考试上拿到高分,“现在我已拿到一所美国高校全额奖学金,实现了不花父母钱出国读研的志向。”
3月23日,为期半年的北京工业大学第五次教育教学大讨论宣告闭幕。半年来,该校师生围绕“建设研究型大学,提高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设计了6个板块共20个讨论题进行深入讨论。
这不是一场泛泛的、走过场式的讨论,据统计,围绕大讨论,全校大会开了6次,学院层面的专题讨论会多达120次。而且,集思广益的大讨论得出的许多重要结论也将一一付诸实施——目标指向“卓越人才培养”的2012版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北京工业大学关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在3月23日出台。
细细研读这份人才培养方案,就能明白张晓辉何以在短短的大学3年半时间里取得这么多成绩,除了个人努力,学校提供的成长沃土不可或缺。而今,伴随着大讨论,校方的锐意改革和创新将使这片沃土营养更加丰富:
增加数学类公共基础课课时,每学分由16学时提高到18学时;
全面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学术英语能力,实行分级教学;
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增加随堂演示实验,面向部分经管类专业增设大学物理课程;
聘请国家级教学名师主讲公共基础课《大学物理》和《材料力学》。
改革措施看着简单,其实不然,就拿经管类的文科生学习物理来说,设身处地为高二开始就不接触物理课的文科生想想,就知道改革难度有多大,而学校为此又要配套多少教学和教师资源!
另外,还有这些改革措施:
开设新生研讨课,每个专业设置不少于1学分的新生研讨课,课程由院士或知名教授担当,让新生参与到综合的、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体验中;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建立认识实习,工作实习,毕业实习相结合实习教学体系;
在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中强调工程应用,增加工程案例,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中;
继续实施创新学分,本科生毕业时要求达到4个学分的创新学分;
加强校企合作,行业和企业专家深度参与卓越计划,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联合搭建平台,联合课程建设,联合授课,联合工程实践指导;
出台《辅修、双学位管理办法》,鼓励、方便学生辅修,鼓励学生到其他211高校修读辅修专业或者双学位课程;
加强双语课程建设,各专业至少开出2门以上双语和英语授课的专业课程……
看到这些改革措施,我们不难理解张晓辉为何在学业上飞速进步,不难理解该校2007级本科生孙荣毅以“一种新型的外骨骼式主从机器人遥控操作系统”获2011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也不难理解2011年该校3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在明确指向培养“卓越的、创新的、有个性的、研究型的、有实践力的、复合型的、国际化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改革及实践中,学生怎么可能不受益呢?
北化工:名师授课,盯紧人才培养关键点
刘杨是北京化工大学的本科生,学的是自动化。人逢喜事精神爽。最近刘杨成功申请了创新基金项目‘基于交通路网模型的道路信息查询与预测平台’,这让他走路都吹着口哨。
作为工科生,有了自己的项目,有了学与实践相结合,刘杨有了极大的成就感,学习的针对性强了,动力也足了。这得益于他的专业导师。
北京化工大学从2010年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要求所有专业教师都要担任本科生导师,定期与学生见面,指导学生学习和科研。作为一项人才培养的创新举措,本科生导师制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像刘杨同学这样受益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学生已有3000多人。参与导师制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了学习目标,改进了学习方法,部分学生在科研道路上已初显锋芒。
3月26日,北京化工大学北校区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这是工程院院士、机电学院高金吉教授正在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安全工程学生讲授新生第一堂课。“教授第一堂课”是各专业知名教授专为新生开设的课程,是北京化工大学的特色和传统课程,被北化学子亲切地称呼为“大师见面会”。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授也必须为本科生上课,是北京化工大学多年来坚持的原则。像高金吉院士这样活跃在本科生课堂的还有工程院院士谭天伟教授,长江学者杨万泰、陈建峰、刘振宇、袁其朋、张立群教授……
“合格有标准,优秀无止境”,北京化工大学每两年进行一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认定,对于教学效果连续两次不达标者,不能作为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基础课教师则考虑调离教学岗位;教师在申报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时,教学质量达不到良好以上者不具备申报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资格,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职称评审中拥有一票否决权。
多年来,学校在岗位聘任时,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和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等同于科研经费的8倍,把为本科生上课作为教授和副教授岗位聘任的基本条件。岗位级别向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倾斜,设立教学型教授岗位,在考虑科研水平同时,主要考核教学学时数和教学质量,为德高望重且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名师们更好地发挥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开辟平台。(本报记者 王庆环 通讯员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