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 文化是苏州的第一优势,也是苏州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主持人语
城市的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中,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成迸发的活力。文化,不仅助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迈上快车道,还成为苏州科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这,无疑是苏州城市精神与城市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有力提升了城市品质和文化特色。本期《文化强市百城行》专栏,带您走进千年古城江苏苏州。
——栏目主持人 杨 亮
2月6日,苏州举行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再次擂响推动新一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成文化强市的激越鼓点。“文化是苏州的第一优势,也是苏州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说,“苏州要加快建设成为全国一流文化强市,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精神资源。”
敬畏文化催生“中国标志”
“世界十字路口”看苏州,自去年12月起,“中国苏州,一座2500年的城市”苏州城市形象片登陆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园林、古城、昆曲、评弹等“文化符号”悉数亮相,生动诠释了一个传统而现代的开放文明之城。
改革开放30多年间,从曾经定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成长为一座高速增长的“明星城市”、“工业经济大市”、“全球制造基地”,苏州的“文化底色”始终不曾改变。
正是源于对文化的“顶礼膜拜”和敬畏之情,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苏州始终坚持用文化引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催生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激励苏州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凭借高度的文化自觉,地级市身份的苏州拥有了难以想象的“发展气场”。2011年,苏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预计达到105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00.9亿元,增长22.2%。
“她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西方的对接。”有专家评价,曾经的苏州被称为“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但苏州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更是海纳百川,拥抱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中国标志”。新出台的国务院长三角区域规划也对苏州寄予厚望,对其做出了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创新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的目标定位。
“没有文化就没有凝聚力”
“‘崇文、融和、创新、致远’是苏州的城市精神,‘崇文’摆在首位,随之即是‘融和’,苏州用开放包容的文化把1200万新老苏州人凝聚在道德的星空下。”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蔡丽新认为,没有文化就没有凝聚力,苏州这座城市本身就是开放包容的产物。
在苏州最热闹的城市景观金鸡湖边,有一座雕塑,由两个动态扭转的圆紧密相叠而成,这就是著名的“圆融”。在18年的发展历程中,苏州人用“圆融”理念,把中国与新加坡合作项目变成一座不折不扣的国际移民城市。苏州市委常委、园区工委书记马明龙认为,“圆融”把一切可能的对立冲突转变为相得益彰的和谐共进,它所追求的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渊源共生、和谐共融,已经成为园区的区域核心价值观。
有了包容开放的文化极具张力,将苏州隆起为一座“文化高地”。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被称为“分子生物学的摇篮”,名列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研究院之榜首,全球无数城市梦寐以求将其引进。但冷泉港却在独墅湖高教区内设立了亚洲唯一的分支机构。其决策人“DNA之父”詹姆斯·沃森做出这个决定,只因“这里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质”;继我国博鳌亚洲论坛之后,在文化领域创立的第一个自主论坛品牌——太湖文化论坛选择在苏州举行,由苏州代表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
文化润泽了城市的“精神家园”,成为苏州打造“大爱之城”的奠基石。携妻子和女儿38年不离不弃照顾初恋女友而“感动中国”的韩惠民;用爱心凝聚起17人大家庭的费彩娥;为台湾小妹妹捐髓的“大陆向台胞捐髓第一人”杭彬;17年中70多次走进大别山资助650多名贫困生的老教师周火生……近年来,苏州涌现出了包括常德盛、韩惠民等6位国家级、省级道德模范在内的近千名先进典型。
战略资源力挺文化“再出发”
因为历史文化名人唐伯虎,苏州正在进行的桃花坞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引起广泛关注。如何给苏州乃至全国、全世界留一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工程指挥部提出,在文化的规划保护和修复建设中,既要避免建设性破坏,更要防止破坏性建设!为此他们专门为片区141口古井和49棵古树名木编码造册,形成了几十本分门别类的规划建设方案。
“历史文化是影响城市长久发展的战略资源,是苏州文化‘再出发’的根本动力。”蔡丽新说,苏州要保护和利用好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加速迈进。
历史街巷如何有序开发?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在文化休闲旅游招商过程中,竖起了高门槛。“宁愿暂时不要人气,也不能破坏了韵味。”平江区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青表示,忍得住寂寞,摒弃短视行为,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平江路已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街。
“只有通过创新,把时代感注入古老的剧种中去,才能提升‘文化苏州’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介绍,该院打造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首演以来,累计在海内外巡回演出200场,观众超过40万人次。
“把文化作为推进‘两个率先’的主力军,将苏州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辈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强市。”去年12月,苏州出台了全面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为这座古城,勾勒出全新的“姑苏繁华图”。(本报记者 苏 雁)
专家点评
苏州大学教授 方世南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通常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更与该区域的文化特质有非常大的关系。苏州把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优势,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宜居魅力与创业活力兼具共存,以此推动转型升级、提升城区品质、加快富民惠民,探索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径。
文化名片
■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全球最具发展潜力城市、中国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城市;
■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全球城市竞争力百强、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中国制造业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
■中国最佳旅游去处(苏州园林)、健康城市最佳范例奖、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园林)、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
■拥有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苏州文庙管理所)、苏州戏曲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
文化地标: 苏州拙政园
栏目编辑 杨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