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05日 星期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献计献策(27)

    将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

    罗 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 光明日报 》( 2012年04月05日   03 版)

        什么是中国自己的文化?

        季羡林先生说得好:民间文化就是国家文化。民间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复杂的文化心理和深厚的思想意识,维系着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一个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文化表达,民间文化融入民族全体成员的日常生活中,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承载着文化的血脉,彰显着国家的软实力,自然也是民族精神最集中的表达方式。

        我们的品格智慧从哪里来?

        来自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做事的态度,大部分取决于我们文化生存环境的熏染,民间文化是附着于每个国民身上的文化,一旦民间文化迷失,必然会导致国家的“礼崩乐坏”和民心涣散。

        弘扬民间文化就是诠释一个国家的形象。

        对民间文化的自卑,认为农业文明不能适应工业文明,以至于在一段历史时期几乎摧毁了一个民族自身的文化认同。文化的复兴,国家的强盛,必须有强大的文化认同。中国几千年不散不败,这个凝聚力大概不是靠经济的力量,因为我们曾经落后过;也不是靠军事的力量,因为我们曾经被侵略。中国历尽艰难而弥坚,靠的是文化的凝聚力。就拿春节来说,这个强大的“磁场”可以在一个晚上将所有华人凝聚在一个“团聚”的信念上,这种凝聚力世代相传而不变。仅此一点就可以打消对民间文化强大作用的疑虑。

        从民间文化的功能来说,是指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当一种文化作为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时,它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优秀的民间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化闪烁出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化传统,渗透在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整体文化的个性,又体现了中华文化对整个人类所作的贡献,也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推动“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这也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走上世界舞台,走进世界文化史册的具体行动,对于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要提升在全球性文化博弈中的话语权,就必须站在本民族文化的根基上,推动最有民间性的文化进入国际通行的文化表达系统,从而影响人类的文明史。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道德,是长期潜移默化形成的,表现在国民的情感、思维、行为、习惯的共同意识。一个民族成为共同体,形成共识,是国家在各种波折中获得稳定的天然机制。所以,王安石说:“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

        然而长期以来,民间文化的教育功能被忽视了,没有进入学校教育。正因民间文化在中小学课本中的缺失,加之世风的迁移,致使很多人缺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缺乏对中华民族民间风俗文化应有的了解,导致他们民俗观念的淡漠和匮乏。将民俗纳入学校教育,不仅可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风俗、礼节、习俗,更主要是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主要精华——传统美德。这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它关乎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民族身份的确立,关乎我们是否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苏轼说:“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优秀的民间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智慧的源,是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什么时候中国的民间文化强大了、文化强国的梦就不远了。

        (本报记者 李韵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